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1000字读后感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18-02-08 09:01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篇一:(1039)字

《万历十五年》作为黄仁宇的代表作,从出版之日起各种评论已不胜枚举。当然,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此略作评论。

从哲学的角度看,本书的关键词可以表述为:自由

整本书中,作者记述了万历朝的代表人物,从君临天下的皇帝,位极人臣的宰辅,到军功显赫的将领,不论是谁,“最终有的身败,有的名裂,有的身败兼名裂”,整本书从开始讲述的就是失败的故事。而从行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无奈中还有一种深深的理解和同情。因为作者本人应该也意识到,这些悲剧的产生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局中人自己。从存在主意的观点看,这源于一种集体的不自由。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表述了类似的思想,书中伊凡讲述的预言不仅是对宗教二律背反的深刻诠释,更表述了作为存在的人的软弱和不自由。而这种不自由状态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文化的影响以及秩序的制约,用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就是社会的单向度。面对这样的存在状态,书中的人有的选择了激进的变法,有的则力图温和地调和,有的想兼济天下,有的想独善其身,但终究无一如愿。自由无疑是哲学永恒的话题,然而自由究竟是什么?是耶稣的爱,是庄子的逍遥游,还是康德的道德律,或者共产主义?也许,自由永不可得,而它的意义也正是在各种不自由的状态中得以彰显。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本书的关键词可以表述为:道德

很多人在读完《万历十五年》之后感叹儒教误国,感叹以道德代替法律的恶果,感叹帝国的没落。当然,以道德代替法律的确是古老的封建王朝逐渐衰落的重要原因,但如果读者仅仅看到这里,甚至借此大批儒家文化,就有一叶障目之嫌了,也就已经与作者本书的真正意义南辕北辙。黄仁宇写作本书,以其“大历史”,力图从长时间、大维度,达到对历史的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当然,20万字的作品虽然可以让我们领略“大历史观”的魅力,但依然显得有些吃力。本书虽然涉及了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代表人物,但重点依然在文化道德领域。作者分析了儒家文化的弊端,指出道德的约束对国家发展的巨大影响。但这并不是说封建帝国的没落根源是儒家的道德,要知道,正是儒家的道德推动了古老的中国持续数千年的文明,而在这段时间,欧洲则是黑暗的中世纪和不断地分裂。当然,有的人会说,正是起源于西方的法制和科学精神带来了近代以来的西方文明。但同样不要忘记马克思•韦伯在其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精辟分析,也不要忘记当代西方法制以及科学主义带来的滥觞。批判永远不等于简单而盲目的否定。

最初读这本书是在05年,读大一。近日重读,有感于此,特为记。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篇二:(1081)字

最近我把《万历十五年》重看了一遍,当然还没看完。我就看了三章,可是这三章让我明白许多,也让我明白了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极力想说的观点。

1。道德与法律的位置,也就是儒与法的位置。自从秦朝因重法而灭亡后,自西汉以来,各朝都开始任用儒生。但是治国不能光靠儒家的道德观念,还是需要法家的,于是明儒暗法这一治国之道诞生了。但是一直以来儒都是高于法的,也就是说道德是高于法律的。这一点到了明朝最为显著。明朝的官员遇到法律所不能包括的案件时,是在用道德观念来判定对错,而明朝的道德观念是被朱熹的四书概括的。海瑞的斟酌标准里就非常强有力地表现出这一点:

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

这样就算有一些事依靠道德观得以解决,可是法律上的漏洞一味去用道德观填补,没准有一些没有道德观的官员回去钻法律漏洞,以图私利。但是如果让法律高于一切,就会造成像秦朝的短亡。更何况,无论制定法律的人想得多么面面俱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法律肯定会有漏洞,这个时候又没有道德观,社会将会更加腐败。只有让法律和道德齐头并进,社会才会和谐。可是自秦朝以来,各朝统治者怕蹈秦之覆辙,所以致使儒生目空一切。

2。文官集团的弊端。由于天下所有的事情不可能都让皇帝过目,所以各朝统治者创建了文官集团,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可是久而久之,统治者们发现问题本身就是文官集团。但是这个时候要改是不可能的了,因为文官集团这个制度已被天下有学之士所接纳,如果彻底改变,天下人都会说统治者无道,局部改变又无济于事。文官集团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科举制度。

如果想入朝为官、名扬天下,这缺不了祖父的生财致富、父母的辛苦养育、妻子的贤淑达惠、老师的辛勤培养、朋友的鼓励加油、考官的欣赏录取、上级的提拔教导等等等等,所以说一个人当官之后都要回报这些人,可是明朝官员的俸禄仅够温饱,与实际脱节,就算俸禄可以维持小康,但是不够回报帮助他的人。所以要收常例,有良心的人就收一点,没良心的就会造成苛政。这全看当政的人的品行。所以张居正想改革,最后措施全部作废;申时行和稀泥,最后虽然使明帝国苟且残喘,可还是阻止不了帝国的衰亡。

如果真的想改变这一状况,还是需要林达所提出的“平衡与制约”。

当然,《万历十五年》里对封建社会制度的看法远不止这两条,还有许多的侧面描写和一笔带过的东西,如:重文轻武的利与弊,愤青的不顾全局等等等等。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如果想全面了解,就去看一下《万历十五年》吧。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篇三:(1052)字

历史沧桑,到头来什么也剩不下,永生的愿望随同历史的波涛一起消逝在我们目光尽头。翻开读到孤单的将军——戚继光,读到首辅张居正,读到万历皇帝。曾有人感叹道:“历史竟然可以这么写!”

整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作者黄仁宇先生为了写一个论文从此结缘于明史,而他的著作更是让读者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书中我也看到了一位皇帝的无奈,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是有很多东西去不由他抉择。旁人可能觉得皇帝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职务,但是在立储这件事上它却无法平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体现出了皇帝的苦恼。由此,万历皇帝走上了怠政的道路,他是在和文官集团怄气,但他应该知道,实际上文官集团的力量是一个皇帝难以约束的。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万历少年曾经励精图治,打算开创一个“万历中兴”,但由于不能决断,而立储之事成了他的爆发点,于是他开始怠政。而一个王朝往往随着君主的怠政而渐渐走向没落的深渊。

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的中国,谈不上风雨飘摇,更不能说是病入膏肓,这个外强中干的大帝国只是患上了慢性病,就如千里之堤上出现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蚁穴。这一年,实在是平淡无奇。在这无关紧要的岁月里,有灰心朝政的当朝皇帝;有变法失败的前任首辅;有维持现状的现任阁僚;有无人效仿的模范文官;有知音难觅的优秀将领;还有自相矛盾,言行不一的思想家。天下太平,波澜不惊,庞大的中央帝国已经走过近两千年,此时还远未走到尽头。在西方,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正准备启航,北上征讨联合王国。用不了多久,它就会以自己的消亡开启大英帝国此后数百年的辉煌。中国也因此逐渐被强行推入所谓的现代,用黄仁宇的话来说,犹如让一只走兽,硬生生地变作飞禽。结局当然是落得不会飞也不会走,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

读到张居正,我更是感到了世态炎凉,生前的荣华和身后的悲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清算张居正的行动中,凡是和他有关的人都受到牵连,不是流放边关就是把官回乡,其中戚继光就是其中之一,戚继光是一个大英雄,但是它也蒙逃脱历史的惯性发展,它便是牺牲品。

从1587年至今,历史已飘过四百多年,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中国经济更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此带来的社会浮躁心态也被广泛诟病。如何保持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快速崛起的中国没有涌现出一批思想家、哲学家是值得我们警醒的,甚至于哲学这门学科也在走向没落边缘。在关注经济发展、推进机制体制改革的同时,更要创造一些有利条件,让我们的思想界保持活力,真正实现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翼齐飞、哲学发展与制度变革之间的良性互动。(www.guaze.com 读后感)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