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000字篇一:(1028)字
如果把沉默看出一种生活方式,沉默可以是这样的“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却妙语连珠,换而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文中写到,“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经历了严酷的时期(文革),后来才发现,这是中国人的通病”。如果说一时的沉默只是文革时期的阵痛,但当发现这是中国人的通病时,作者是否在质问几千年来大多数中国人在公众场合都不敢言(虽然在心中充满了想法)?
在特殊时期,比如“文革”,比如在苏联的三十年代,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如果说出去的话能招致牢狱之灾性命之虞,并且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降临,有多少人会照着内心的想法疾声而呼?保持沉默不是怯懦。作者在文中举了个例子,假设有个人常把自行车放在你门口的楼道上,你可以开口去说,但不一定管用,保不准他会说你事儿。我们也可以用沉默的方式表示不满,放掉车胎的气或者往胎里按个图钉。话语即权利,但有时说出的话语不管用,反着看,权利即话语,如果有实力或者身份作为坚实的保证,说出去的话才管用。
话语也会不真实,甚至蓄意造假。“我”从记事起,从没黑没夜的乱嚷嚷的高声喇叭里知道了土平炉炼出来的像牛屎一样的东西可以叫做钢铁。一亩地可以产三十万斤粮,然后我们饿的要死。这些都让我从小对话语产生了怀疑,越是声色俱厉,嗓门高亢,我越是不信。
话语不等同于思维,世界有阳的一面也有阴的一面。而且,同样的话语也可能教出不同的相法。
话语圈子里的人常常犯着贫乏症。进了这个圈子就要说这样的话,甚至用这样的话来思索,在我看来,是不够意思的。(www.guaze.com 读后感)
说话的人往往有种输捐纳税的意识,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口头上。
开口说话并不意味着恢复了缴纳税金的责任感,假设我真是这么想,大家就会见到一个最大的废话篓子。所谓若是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应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有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然后我有猛省到自己也属于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有很多,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说话机会说话;还有一些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
话语圈子总是在说些不会遇到反驳的话。往好听里说,这叫自说自话;往难听里说,这让人想起了一个形容人缺德行为的顺口溜:打聋子骂哑巴扒绝户坟。
如今我也挤进了话语圈子。这只能说明一件事:这个圈子已经分崩离析。
但是在这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予以提升的一个,就是我自己。这话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诚实。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000字篇二:(1043)字
好吧,我承认这个题目有点LOW,但是目前又实在是想不出别的更好的题目,来描述我接下来将要表述的我读完《沉默的大多数》之后的想法和感受。
正如作者王小波所说,他本身是学理工科的,虽然并没有感受到他所说的“文学素养不够”,但是确实意会到了他同大多数理工科学生一样的思维方式,一样的叙事过程。正如文章题目是“沉默的大多数”,作者就来了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部曲。读起来有点像学术论文,有理有据,虽然有些依据可能是他随手捏造的,但是不得不承认,要是没有了这些随手捏造的依据,我本来就不是很顺畅的阅读过程一定会变得更加晦涩。遗憾的是,有些时候,甚至是大多时候,我都会被这些真实性不大够的故事所吸引,忘记作者的论点,不得不重新翻看前几页,确认自己把握住了重点。
可能前人有过对此相同的描述,我总觉得读书是个人与人交流的过程,不过这个过程是单方面的。作者将自己的所见所想提出来,读者阅读,即聆听并加以思考,交流结束(不知为何我想到了小时候的上课情景)。毕竟大多数作家的人生阅历比一般读者更为丰富,思想比一般读者更为深刻,见解比普通民众更为独到。所以,身为一般读者、普通民众的我,对于他的有些看法很是赞同,并对他十分佩服。作者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不是其他民族的传统美德,难道别国的人就不认为应该尊老爱幼吗?就不尊老爱幼吗?可是据我所知美国人民比现在的中国人有人情味儿的多,而英国绅士让众多女性为之倾倒。中国为什么就把它作为传统美德提出来了?可能是没有别的可以提了吧,毕竟我们并没有那般向往自由,追求真理:自古以来我们就被儒家思想所统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似乎我们已经习惯被管制,似乎我们已经很好的适应了不自由的状态并安心享受。在追求真理方面也许我冤枉咱们同胞了,毕竟哥白尼惨死不是我们的作为。
很少有中国作家把性在生活中的比例看的如此重,当然,也可能是我看书太少,见识不够。但是像王小波这样坦然“性是生活中美好的一部分”,或者“他的生活少了性真是一大损失”,又或是直言对《废都》的欣赏,都让我不能不对之喜爱。他的妻子李银河,他们一起研究中国社会中的同性恋人群,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对,但是丝毫不影响我对他、对他们的喜爱,甚至因为这一点更是喜爱他们了。如果仅是因为性别相同就不能在一起,这点着实让人惋惜。
我承认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因为其故事性不强,很少能有手不释卷一定要读完的念头,但是这里面的独到见解确实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门,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看到不一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