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篇一:(911字)
《呼兰河传》是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11037年7月7日,爆发了“卢沟桥事变”。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萧红、萧军与上海的一些文化人散住武汉。在武汉,他们与青年诗人蒋锡金,东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以及从东西北各地流满到武汉的舒群、白湖、等青年作家积极投身于抗战文艺活动,并且在武汉形成一个很有型的东北作家群。面对国土沦丧,民族危亡,萧红创作热情高涨,挥笔写下多篇小说《呼兰河传》的前两章。后来,因为一些事情,远在香港的萧红更怀念自己的故乡和同年,完成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
光看这些写作背景,我似乎已经感受到,作者萧红认真的写了呼兰河这个地方,萧红写这本书的时候,心境是寂寞的,因为他那时在香港几乎可以说是“蛰居”的生活,但在这本书上写的,从而有一个个生动有趣,栩栩如生的故事。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幅幅在一个小村子里发生的不平凡的事,并且语言形象生动,比如:把严冬一封锁大地的时候比作冷得像刀子一样。
然而,那里一个个故事也让我热泪盈眶。老胡家的团圆媳妇被她婆婆弄得要死要活,因为她婆婆不喜欢她,等把团圆媳妇弄得生了重病,她婆婆还来一句:“反正死马当活马医吧!”
并且萧红写有二伯的时候写的形象无比。比如说,如果有东西,不要不给他,他就破口大骂:“兔羔子,兔羔子……”要是你给他吃,他就说:“你有二伯不吃这个,你们拿出去吃吧!”
还有冯歪嘴子,他天天住在寒冷的磨坊里,然后他娶了王大姑娘,王大姑娘还给他生了一个孩子,当他们有第二个孩子时,因为身体太虚弱,离开了这个世界,从此以后,冯歪嘴子并没有放弃,然而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坚强的活了下来。这也体现了冯歪嘴子是个又可怜又可悲的边缘人。
《呼兰河传》全书由七章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第一二章)细腻的写了小城风,第二部分(第三、第四章)诗章的写了作者的童年,第三部分(第五、六、气章)生动的讲述了小城的故事。
不管是呼兰河的好事也好,坏事也好,总而言之,那都是在作者心中抹不掉的童年往事,这些也会深深地挤在我们的脑海中。
呼兰河的事情,悲哀、凄凉、有趣、新奇,说也说不尽,想也想不完,欢迎你们来看这本充童心的、诗趣和灵感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篇二:(1068字)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
那是一个朴素清丽的故事,那是一本回味无穷的书籍。那个故事,正是呼兰河的故事;那本书,正是《呼兰河传》。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地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在她笔下,别有一番风味。
在那个被丑陋规则重重包围的旧中国,呼兰河写满了无奈。那个和萧红年纪相仿才12岁的小团圆媳妇,原本以为在富人家就能过上好日子,却没想到才短短几天,就受尽折磨命丧黄泉。
萧红的童年亦极其不幸,唯有祖父的爱就如同一团珍贵而温暖的篝火照亮和感动了她,“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童年的爱与恨都绘声绘色地在《呼兰河传》一一展现。
“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我特别喜欢这一段,童话般的意境,诗意的语言,又简单活泼,写得多么好!
那些好的与不好的,在萧红眼里,极为分明。只有积极乐观,没有悲哀丧气。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能使萧红成为一位成功的女作家的吧。难道这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在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心里想的不应该是失落气馁,而是心中存有希望。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被挫折打败,才可以成为一个生活的强者。如果遇到一点不顺或坎坷,就灰心丧气,这样,就算任何再简单的事也会变成极难的。心中畏畏缩缩,就不会战胜困难,就不会成功!只要心怀希望,充满正能量,一切困难都会拜倒在你的脚底下!
我们的生活中,何尝没有这些那些的困难?我听妈妈说有个学校的大姐姐因为学习的压力大,没有快乐自由的童年跳楼自杀了。我觉得不可思议,生活在蜜糖中的我们太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爱,以为自己没有自由快乐,整天在题海中喘不过气来而牢骚满腹。我们来比比萧红,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在她的生活里,有多少委屈、困难,但是她的心里仍给快乐和希望留了一席之地。是的,生活不会一帆风顺,拥有乐观积极、充满希望的心去对待,你的天空会一片晴朗。
童年不同样,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童年记忆中无论是美好或不美好,都是生命必经的旅程,好好活着,好好珍惜,活出我们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篇三:(1177字)
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终于把《呼兰河传》给看完了,看完这本书,感觉到萧红这位女作家受鲁迅的影响很大,在这本书中许多的故事情节反映出当时的人们的迷信,封建,麻木,例如跳大神场景,这些事件反映出人们的麻木。至于为什么我会说萧红受鲁迅的影响很大,是因为书中写的一个人物小团圆媳妇,小团圆的遭遇其实与鲁迅笔下祥林嫂的遭遇差不多,本是两个好好的人,却因为人们的迷信,不断的给她们施加软暴力,是她们不能追求自己的人生,而被封建束缚下度过悲凉的人生,最终孤独的死去。在死去之后,并没有受到许多人的悼念,反而认为她们是该死的,可见当时人们的民族劣根性有多强烈。
《呼兰河传》书中作者描写自己童年在后院的快活生活,书中的语言即具有表现力,使人读了之后不禁为小孩童真,调皮行为发笑,在这一节中故事情节更多的表现的是轻快活泼的气氛,表现出作者的童真,调皮,好奇的天性,突显了作为作者对这种童真生活的热爱。突然笔锋一转,讲到小团圆媳妇时,作者由小团圆媳妇进家门时人们她是赞赏的到后来小团圆媳妇受到婆婆的虐打,小团圆媳妇从此便没有了笑容,变得神志不清,人们认为她鬼上身,便为她施加各种法术,尤其是在烫热水中,小团圆媳妇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最终走向了死亡。在这过程中,但是的人们只是在看戏,只是偶尔有几个人会同情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死后,也没有几个人悼念她。在这节中作者表现出对当时人们的麻木,迷信,冷漠表现得无比的痛恨,表现作者对民族劣根性的憎恨。再后来的有二伯,一个像阿Q的人物,作者对他表现既痛恨又同情。小说最后讲到一个人物冯歪嘴子,他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面对各种嘲笑,他并没有屈服,而是充满力量的生活下去,面对妻子离世,留下刚出生的孩子和只有几岁的孩子,他独自努力地去抚养,并没有放弃,这一人物作者表现出对他的赞赏。文章这几类人可能是当时全部人们的代表,由此可见,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人们的毒害是非常严重。
回归现在,虽然现在的人们并没有当时人们那么的封建,迷信,但却还多多少少保留着当时人们的劣根性。例如,在《呼兰河传》小说中,写到冯歪嘴子上吊,全村的人几乎都去了,认为反正也不是去看跑马戏,又要花钱,又要买票。这一现象似乎在中国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每次在中国的马路上,只要发生各种大事情,人们都要停下来围观,不愿错过这一精彩的瞬间,边看还边不断的议论着,这一现象在国外却很难见到,国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不会因为某些事情而给耽误,更加不会边看边议论。可见,中国人的劣根性在某些方面并没有改变。
《呼兰河传》这一部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时代下的人们,也是作者对封建礼教的痛恨。因为封建礼教,她不能够继续完成学业,好好地发展自己。因为包办婚姻,她不得不离家出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时代给了她丰富的阅历,让她可以创作出一本佳作《呼兰河传》,时代蕴育出一位才女—萧红。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篇四:(1084字)
寒假里,儿子的班级要求孩子们阅读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我也借此机会拜读了这部被誉为萧红代表作的小说。《呼兰河传》给我总的感觉不像小说,更像是散文。《呼兰河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疆呼兰小城的风土画。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剧性的生活图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一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
令我深有感触的是作者在第一章没有把笔墨放在人物上,而是放在对人物生活的环境的介绍上。“一下起雨来这泥坑子白亮亮地涨得溜溜的满,涨到两边的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来往的过路人,一走到这里,就象人生的路上碰到了打击。”“到了早季,大泥坑子表面干燥结实,等人或车马一走上去,使都陷进去了,需要费很多事,才能把翻进去的车马抬出来。大泥坑子还经常淹死猪、狗、鸡、鸭。大泥坑带结人们的苦头太多了,但是没有人建议填平它。由于人们生活的古板单调,他们常常喜欢寻找一些无聊的乐趣,这大泥坑子能给他们以满足。他们津津有味地谈论、添枝加叶地渲染大泥坑子的威严,好象大泥坑子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好处似的”。他们把令人烦恼的事情当作开心的事情谈,可见,他们的麻木。在议论大泥坑子的时候,他们还把它和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据说农业学校校长不倍龙王爷,因此龙王爷报复他,他的儿子才掉进了大泥坑。大泥坑还能把"瘟猪"变成"淹猪",使呼兰人既可以吃上便宜猪肉,又可以去掉疑心,这也算大泥坑带给人们的好处。围绕大泥坑子,作者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她借大泥坑子这一能够反映小城人们精神状态的事物极其深刻地描绘丁他们愚昧、麻木、庸俗的精神状态和灰色的生活。从这点上看,大泥坑子这个极平常的事物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它对呼兰小城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况做了总的展示。
萧红在文章中写到呼兰人除了过着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会。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并非为人而做的。跳大神是为鬼的,唱大戏是唱给龙王爷的,七月十五放河灯,是把灯放给鬼,让鬼顶着个灯去脱生。四月十八也是烧香磕头祭鬼的。第二章几乎用全部篇幅描述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会的盛举,而对唯一为活人的唱秧歌这一举动,小说只轻描谈写的一笔带过。可见,作者描写呼兰人的精神盛举的目的在于揭示他们的愚昧、迷信的精神状态。
整篇小说,语言不事粉饰,简洁浅白,如儿童般率真、天然,沉淀了萧红的思想才情、风格气质以及审美理想,让人回味。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篇五:(1108字)
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最开始时,并没有感觉它有多好看。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越来越觉得它的精彩。
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随着小主人的视角——一个生活在呼兰河小镇里性格鲜明的小姑娘萧红,我慢慢体会到呼兰河的生活。小姑娘萧红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只有:祖父,“我”和后院。在后院里,萧红与祖父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劳动……“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吧。好羡慕他们的后院,好想跟萧红一起,也让她的爷爷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阳帽,总放在同一个地方逗着我们玩……
读着读着,我不仅会想起自己童年的乐事,一个人呆呆的笑着。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在每个人的童年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羡慕别人的童年,别人也羡慕着我的童年。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了时,我的心很纠结,跟萧红一样愤愤不平。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老胡家做媳妇。旧时的童养媳,在这里我初见端倪。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
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此夭折了。小团圆媳妇她没能变得“更听话、更懂事”就去世了,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因为她婆婆的残忍、愚昧和无知吗?我隐隐觉得,这也是呼兰河人们生活态度造成的。一个对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劲的生活,对别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他们对生活的麻木,使他们已经失去了区别于动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极!是愚昧!怎么连改变的念头都不会有?我震惊,呼兰河的人们怎么了,80多年前的呼兰河人为什么与我知道的生活这么不同?
那个扎花店的工人年复一年给祭祀的纸人穿上亮丽的衣裳,怎么就不会想到打理一下自己,难道不可以跟手中的纸人一样整洁亮丽吗?也许,那里的人们,已经觉着,生不如死,死后,就可以有漂亮的房子、花园、大马、仆人、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盛开的鲜花……正是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扼杀了小团圆媳妇。
读这本书时,愉悦陪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腐败一角,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
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篇六:(1097字)
读萧红的小说,总是忘不了黑土地上那群可爱可怜的乡间村民寒苦的样子,忘不了“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的悲惨图景。她对人世间一切的把握完全来自一种生命的直觉,和她那悲苦的人生际遇。那视线的离奇,感觉的鲜活,语言的富有分寸感,是她心灵感情的赤裸裸的袒露。
前几天,我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这是一本充满无奈的“回忆式”长篇小说。读罢她的《呼兰河传》我感觉这是一部风格独特的小说,是小说又不像小说,是自传又不像自传,它让你读来轻松,却旋即你心头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它有一种病态的美,忧郁伤感的情调使你不得不佩服她那纤细敏锐的洞察力与细腻的情感。
《呼兰河传》是她童年对自由生活的回忆,写出一个北方小镇的自然风光,生活习俗和社会心理。这一切都是从一个解事颇早的小女孩的眼光中展现,是那样的纯真质朴撩人心扉。小说的风俗画面不仅展现了地域美,更包含了巨大的文化含量和深刻的生命体验。
《呼兰河传》描写的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状况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呼兰河并不繁华,但在单调中却蕴含着生机,夹杂着悲凉。这里有东二道街十字街上拔牙的洋医生,有被当地愚昧和无知的人折磨而死的小团圆媳妇,有胡同里卖麻花、粉房里挂粉条的生意人,有性情古怪的二伯,有勤恳老实的冯歪嘴子,有洁癖的祖母,更有“我”跟着祖父学唐诗、学下地。这一幕幕、一件件,作者都用诙谐幽默充满童趣、童真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作者和祖父的故事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回忆这温暖她的“大花园”以及祖父教她学诗的场景。其中,萧红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爱护她,而其他人却非常歧视她。作者在书中描写了吃野鸭的情景:“我”在吃的时候,祖父在旁边看着,他却不吃,等“我”吃完了,祖父才吃;而且把嫩的挑给“我”吃,自己只吃“我”吃剩下的东西。书中有一处情节最让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也是这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在童年里,我们可以自由地玩耍,快乐的学习,没有烦恼,没有纷争。
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热情、感恩的心来好好珍惜现在的时光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篇七:(1010字)
今年寒假,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创作这部长篇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正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和家乡生活的原型,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
这本书在艺术形式上比较独特: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叙述了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个章节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个整体。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文章讲的是呼兰县的各种人物、风俗习惯。通过这些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思想和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于旧中国对人性的扭曲、对人格的损害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作品前四章,作者以画家的笔墨描绘出现呼兰河的风俗人情画面,可谓多姿多彩、生动自然,并创造出现一种散文诗的意境。后三章可作为三个各自独立的短篇,但作者又以一个统一的主题将它们联结一体。仿佛叙述了一些遥远又真实的故事,牵动着我的心弦,让我身临其境一般。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在童年里,我们可以自由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春天,我们可以在三月春风的吹拂下去放风筝;夏天,我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凉;秋天,丰收的季节来到了,我们可以品尝美味的水果;冬天,我们可以和雪人去亲近,享受那晶莹的世界。相比较,我们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
当我翻到最后一页时,《呼兰河传》就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中,让我们好好的珍惜童年吧,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