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1000字读后感 >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17-08-27 10:14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篇一:(1277字)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道底,在于苏轼面对~,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是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作者曾经也这样描述过:“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会对那些带头人物有所威胁,那你就不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高明的官员永远不说出什么,但只要否认。高明的官员必须深有休养,长于说‘无可奉告’‘阁下听说,诚然不错!’这样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条,他必须讨好朋友。第三条,当特别提防开罪他人。守口如瓶,低声而斯文,使人高兴的窃窃私语,早晚会积劳成疾,因公殉职。”作者说这就是朋党之争时政治之中的规则。显然,苏轼已一一犯规了,但这并不是他不明白这些“秘诀”,实是因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这些本性是值得歌颂的。苏轼就是要做到说话做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当朝云产下一个男婴之时,苏轼也曾写到:“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也许他知道,这许许多多的灾祸,全是由于他的才智。但我想,这更是因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实事求是到死都未曾泯灭呀!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他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篇二:(1059字)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多得的!他不仅有着丰富的创造力,而且刚正不阿、放任不羁,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散文作家、伟大的书法家、皇帝的秘书、佛教徒、政治上的坚持已见者、诗人、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此书的作者是民国文人林语堂先生,他所记载的苏东坡是一个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的故事。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风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苏东坡竟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苏东坡一生的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但是他却不肯接受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他认为那不尽燃。至于他自己本人,是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在玄学方面,他是印度教的思想,但是在气质上,他却是地道的中国人的气质。从佛学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够长了;即使他追寻长生不死的仙丹露药终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靠了。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奥秘的一面。

在我的印象中,苏东坡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的这种魔力就是作者鲁拙之笔所要尽力描写的,他这种魔力也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对他所倾倒、所爱慕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篇三:(1205字)

十一假期把《苏东坡传》细读了一遍,仅仅是一遍我就对苏东坡这位算的上是伟人的人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虽然,从小学到高中,都读过苏东坡的诗词文章,听说过这位距我们已近八九百年的大文豪的种种传说故事,但是,第一次真正从内心、从精神世界初步接近苏东坡,还是从读这本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一个能令所有人都景仰的人,千百年来,他早已耀升上了历史的神坛,后来者只有定礼膜拜的份。林语堂也是以这样的心怀来描述挖掘这件伟人的一生的。当然,一个能令所有人都景仰的人,人们对他的要求的衡量尺度,已不能加在之外的任何一个人身上,有他的存在,从某一个尺度来说,中国的历史才变得这样富有精神、内涵、神圣及最高一级的追求。

想想苏东坡这一生,可谓是完美了。从家庭的角度,祖上原就是川中的旺族,自小生活优越,父亲、苏东坡本人及他亲弟弟三人便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自古文章八大家,父子三人三词客”。从他本人的角度,早年中科举,少年得志,一生官到尚书,壮年长期在外任太守。更令人艳羡的是,胸中文气涛涛,挥之即来,拈之即有,千古名篇,其笔下滔滔不绝。看看吧,庐山这个名山大川,自古文人墨客诗赋几乎遮其岩,而苏东坡仅到庐山一次,写了三首庐山的诗,其中有两首就被后人誉为最好;中秋咏月,苏东坡给后人留下了被人公认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批评家说,这首词写出来以后,其他以中秋为题的词都可以弃之不足惜了。

再加上《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等华章。这些成篇累版的诗词文章,有人一辈子如仅得一篇便可名垂清史,而苏东坡却拥有如此之多,令人不得不惊羡老天对他的厚爱了。

诗词、文章、美酒、禅、佛、释、儒、书法、炼丹、中药……苏东坡这一辈子过得太精彩了,足可使了解及不了解他的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他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个能为民做主的好官。一个人能从口中吟出空前绝后的诗句,又能身在高位为疾苦百姓焦虑奔劳,还能以一颗正义的心注视着整个社会、道德及权贵,不要说前人,就是后人也不能对他再指摘瑕疵、提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了,因为,他本身就是超过了衡量的标准和要求。

苏东坡的一生,亦可谓是十分坎坷的一生。精神生活不讲,世俗生活,特别是作为一个致仕文人,他经历了太波折的政治斗争。壮年时与王安石变法的改革派与保守派之争、晚年的元佑党人之祸,在政治的漩涡里,他非常不走运地总是处在政治的劣势。遭贬、受弹劾连接不断,总是刚见彩虹就连绵着风雨,除了惠州、儋州,他还曾被贬密州、黄州等地。本身他作为一个褒正气、良知和才识于一身的文豪,他在他的为官和为文上均表现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在他身陷囫囵时,那个时代弥漫着对正气、良知及才识的宽容气氛,又使他在黑暗里能重新返到光明。在那个时代,苏东坡是一个亮点,虽然那个柔弱的宋王朝没有一丝男人样的刚硬,但却充满了正气、良知、对才识尊重这样的氛围。雷州太守、惠州太守、儋州太守等等,他们只不过是这好汉历史长河中的几粒小沙石罢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篇四:(1377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提起苏轼,我的脑海中便开始吟唱起这两首风格似乎迥异的词。一首《念奴娇》让我认识了这个伟大的词人,而《江城子》让我感觉到了苏轼的另外一面——与气势雄浑相反的一面——显示了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就是我所热爱的苏东坡,一个能够与天斗法,与人抬杠,与残酷的邪恶做殊死搏斗,然后,他本人却并不冷酷,而是一个温润的生活的乐天派,享受生活所能给予他的那也许并不多的乐趣,忍受生活所施加的种种艰苦,但却在这些与痛苦的纠缠中不弃希望,也对挑战乐此不疲。

从出生到架鹤西去,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处,都会给当地人带去他所独有的深远影响。他忧天下之忧,尝黎民百姓之苦,在艰苦的环境依然生活惬意;他在官场沉浮,受尽小人排诽,依然洁漱一生;他敢于尝试,勇于实践,做工程,学瑜伽,炼仙丹。“伸手摘星,未能如愿,但它不会弄脏你的手。”同样,他嗜酒成瘾,还喜欢月下漫步。他一生都在实践他的理想,他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体。

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我并没有疯狂的爱上苏轼然而,我却结识了一位高尚的朋友,一个总会引起中国人们亲切敬佩微笑的朋友。苏东坡不是圣人,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人,一个比一般人更加丰满的人。

他的身体中充满着一个大儒所应具备的一切。他很勇敢,嫉恶如仇,用他的话说便是“有蝇在口,不吐不快”。他的勇不是那种匹夫之勇,匹夫之勇只是一种具有欺软怕硬特点的蛮力。他不惧怕天;他不惧怕至上的人;他不惧怕一些阴险狠毒之物,他与它们用笔墨作斗争,用浩然之气来自保,他是最勇敢的人,因为一切邪恶已经奈何不了他。他也是一个“仁”的散播者。他对百姓疾苦深有感触,不顾危险屡屡开仓放粮,为地方官时以造福百姓为己任,不断努力。然而他不拘泥于三纲五常,他生活浪漫风雅,对皇帝也不彻头彻尾的恭敬服帖,应该说他不是一个迂腐的儒生,他活着自己的思想,活着自己的灵魂,而不是把已经化作灰尘,即使没有烂也是木乃伊的先秦那一套照搬照抄的人。

苏轼无疑也是一个学道至高之人。他学习瑜伽以及其他的养生之道,像老聃一般从容的大笑,对自然山水投以无尽的热爱。他也具备了作为的一个道所领悟者对生活的释然,乐观得恰似疯癫,乐观得几近痴迷。他是绝对的豪饮,像一切浪漫的人一样,对酒无法释怀,为此他特意学习并改良了酿酒的技术,他从不在生活的乐趣上亏待自己。他有着道家无为,无畏的精神,对官位俸禄无为,对统治者无畏。但是却不是无所作为,这比道家的先贤们可厉害的多,他也有政治理想,他也有胸中的万丈豪情。他鄙夷那些装腔作势的道人,更加厌恶那些迷信害人之徒,他是对道家思想的革新者,重新演绎者!

林语堂先生无疑给了我一个个性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东坡先生本人的词,可能更加能够形容他那坎坷却令人敬佩的一生吧。

呵,好一个可爱的小老头!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篇五:(1079字)

一千年前,天空出现彗星,一场出乎神意的雷击将文德殿东墙上的元祐党人碑毁于一旦,某位宰相大言不惭地说道:“此碑可毁,但碑上人名则当永志不忘!”他的话尽管悖于心意,但确实将一位神仙羽化般的人物刻入了历史的汗青,让他的名字在千年之后仍萦绕在我们的耳边——苏东坡,一个才华卓越的诗人。无论是他的仕途经历,还是他那清新俊逸的诗文,都让我们从他的灵魂深处发现一个不变的身份——百姓之挚友。

阅读国学大师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就像从小时候看苏东坡的文章一样,我对苏东坡的童年与青年充满了羡慕和钦佩之情,他二十岁中进士,他的文章被“欧阳修传给同辈观看,激赏数日。”

然而,苏轼的宦途竟然不巧地遇上了政权性格激进的王安石,他们也许在初次见面时变成了永久的宿敌,也预示了半壁江山的宋朝要在一场狂澜巨浪的变法中绝望地断送了。

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打着为农民之利益的口号,实行青苗法,免役法等多项条令,企图使国库富裕。而其结果却弄得农民家败人亡,不堪重税。苏轼、司马光、范镇公然反对新政,他们三人并肩作战,身后站着许多元老重臣,得到了欧阳修、韩琦的支持。然而,当时宋神宗想成就一番事业,也盼望收复中原,他处处听从王安石,把反对派视作“四凶”,王安石也借着自己的高位撤职了许多官员,消除政治敌人,这就是政治斗争,虽然没有流血,但空气中存在了慑人的杀气。

苏东坡天生高傲的性格不允许他袖手旁观,他的《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字里行间里充满了复杂的感情,他建议立刻停止新政,并告诫皇帝千万不可用威权慑服百姓而使之屈服。这点正中了王安石的要害,我阅到此时,颇为震撼,但感叹为什么宋主要如此固执地听从一个刚愎自用,不择手段要把百姓的钱剥夺而来,收归国库的人啊!

我有时很难理解,毕竟连我也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可是为什么连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和一个满腹经纶、清廉正直的宰相也不能理解呢?

当我沉浸思索时,猛然发现身处的现实有未尝不是如此?位居高官的人就腐败不堪,生活糜烂。他们花天酒地,歌舞升平。前些天,我去哈尔滨,由于组团游览的关系,我们误参加了一个俄罗斯舞会,当那些身着暴露的女人出现在舞台上时,台下的官员们一片欢呼,像一群群野兽。而多少黎民百姓却还陷于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生活,同样是政府,为什么都看不到百姓的艰苦呢?

到底还是缺少了像苏东坡这样的人吧,当他一次次失败,贬谪,官场失意时,但苏东坡帮助太学生求学,帮助百姓修水库工程,因此他所到之处,受到百姓的爱戴。

苏东坡也就成了百姓的挚友,至今我还在思考,如果当今全天下的官都像他一样,那会是怎样和谐?或许,这要在政府的身上打一个很难抹去的问号。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篇六:(1205字)

他是这样一个人,本性自由,却深陷官场纠葛一生;喜好名山大川,却迫不得已四处安家;他身居侍郎之职,却主动请辞调离;贬于荒野域外,却依旧笑对人生;他一生相伴两人,却与最爱之人无缘相守;自比陶潜隐世,却为世人所闻。

他以词著称,和诗仙李太白一样,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同时又是中国公共医疗事业的开创先驱,是中国南派画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一位缜密的工程设计者,精明的国民经济观察家,业余的酿酒师傅、制墨者、炼丹术士以及美食家。

他的天才在那个时代无人能及,因为这份天才,敬仰和尊重,他一生朋友无数,同样因为这份天才,嫉妒和恐惧,他始终被政敌所扰。

从鹰击长空壮志满怀到身心空明皈依佛门,他只在世六十二年,却传世千秋。不仅仅因为他的诗词,更因为他不朽的精神。

他究竟还有什么,不为所知?

他便是苏东坡。

苏轼被被贬到雷州半岛的惠州,当时属于尚待开发之地,然而苏轼在这里还是找到了自己的乐趣。曾记载,苏轼尝试着自己酿制桂酒,一边酿,一边品,以至于醉倒在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顽童跃然纸上。这种顽皮的天性似乎源于其祖父,那个同样戏谑的老顽童。而他的弟弟苏子由,似乎更多的继承了父亲苏洵的内敛与严谨。不过有这等的才华,恐怕苏轼想藏也是藏不住的。

世人更多看到的是苏轼的才华和令人恐惧的乐观豁达,他曾说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的快乐无人能及。但是或许更少人知道,这样一位大词人于政治上的刚正不阿,以及因此遭受的惩罚。就好像贝多芬失去听力却依旧写出了传世名曲,实属不易一般,遭受如此对待(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惩罚,被贬最远行至海南,还包括一直排挤他最严重的人,其实是他青年时的好友这样的内心打击,以及自己的政治抱负落空,眼看一批名臣巨擎被流放,朝廷小人当道的痛心),苏轼却依然保持了内心的平静与豁达,更让人感叹。

抛开林语堂对于王安石当政后对苏轼排挤的描写与评价,苏东坡确实不适合身居过高的职位,不是他没有这个能力,在杭州他早已证明了自己是一位思行合一的优秀官员,只是苏轼太不懂得如何处理官场中的人际关系了。身居地方,他为一方之职兼具文学首辅的威名,自然意气风发左右逢源,况且有主政的太后支持,杭州在他制任期间,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属于经济文化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改善。然而身居侍郎高位之时,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便体现了出来,不懂得利用皇帝,而仅仅寄希望于呼吁,这是万万不行的。太后去世后,精明的小人们马上打击了他。

幸好我们的大文豪是为开朗乐观的人,否则我们可能也体会不到那么多优美的诗词和散文了。

摘录一《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逐步至天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明空,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表意,中国文学,绘画以及书法的最高境界。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篇七:(1278字)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道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是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作者曾经也这样描述过:“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会对那些带头人物有所威胁,那你就不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高明的官员永远不说出什么,但只要否认。高明的官员必须深有休养,长于说‘无可奉告’‘阁下听说,诚然不错!’这样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条,他必须讨好朋友。第三条,当特别提防开罪他人。守口如瓶,低声而斯文,使人高兴的窃窃私语,早晚会积劳成疾,因公殉职。”作者说这就是朋党之争时政治之中的规则。显然,苏轼已一一犯规了,但这并不是他不明白这些“秘诀”,实是因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这些本性是值得歌颂的。苏轼就是要做到说话做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当朝云产下一个男婴之时,苏轼也曾写到:“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也许他知道,这许许多多的灾祸,全是由于他的才智。但我想,这更是因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实事求是到死都未曾泯灭呀!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他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篇八:(1217字)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数数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

苏东坡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最后成为了苏东坡性格中的超脱。

《苏》中写道:“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我想,这便是苏东坡的超脱。

苏东坡一直以陶渊明自比,享受安闲的田园之乐。他也从佛教和道教中汲取精华,构成自己的人生观。他虽未入教,但却从宗教的哲学中获得了超脱的快乐。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就是这样吧!

苏东坡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感受到生命犹如趴在旋转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为了寻求心灵的安宁而开始转向宗教。苏东坡在《安国寺记》中写道:“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他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不都是他对痛苦的超越和人生的领悟么?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苏》中有一段话是这首诗最好的注解:“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

苏东坡的人生走到了终点,可是他的“浩然之气”依然在山河间久久回响。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带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这种浩然之气才是万古不朽的。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