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一:(1124字)
这本书很薄,比起我曾经追过的动辄几十上百万字的“大部头”(网络小说),这本书的作者有随便写写应付读者的嫌疑。就这样薄薄的一本书还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篇无厘头的故事,第二部分按照我的想法才算是凑足了我们仨这个正题,第三部分就是附件3了,全部都是各种纸片的照片,一页页附在后面。当然,如果再加上文章开始之前的照片集,唉!让人忍不住去想,杨绛先生一家,学术之家,难道就没什么内容可以写吗?
看书于我来说,不过是说说,我最近看了啥啥啥书,那书不错,云云,因为毕竟也不是什么学究之类的,只不过为了装装样子,看些貌似高大上的书籍罢了,这本书正好,薄薄的,净是图画、大字、稀松的排版。咱的顺序就是先看图片,再看附件,再看……,停!看附件的时候,我就迷惑了,这一家人的生活太有调调了,画个画,写个诗,你调侃我,我调侃你,其中说圆圆跟客人显摆的她爹教的外语,才发现钱钟书先生教她的原来是各国俚语。还有圆圆在病床上写的信,既治愈又提气,比如今的明星访谈深入人心多了。一看到钱钟书的信就头痛,你说,一个海外留学归来的,用文言文写个家信,都让我觉得文言是一门外语,大部分字儿我都认识,大部分的句子我都不理解,人家咋学的?和圆圆一起写的打油诗经常把英文字母拆了塞进去,看得懂的自然是觉得好玩的紧。
第一章看完了,真看不懂她为啥好好的生活故事不写,写啥子梦,写啥子客栈,猜罢,谁知道猜的对的错的,自以为对的就好了。第二章开始就写在国外学习,我紧接着就想留洋高大上该上了,果真是高大上,以前的人都对自己想什么搞的那么明白么,说放弃就放弃,想怎么读就能怎么读,关键,真知道自己想要啥,出去几年,英语、法语都不在话下,《包法立夫人》是语言入门级读物,我了个去,都是人,人和人还真是不一样。随便哪件小事,换我写,我怎么着也得写它个几千上万,这里出现啥困难,我是靠着什么思想,什么信念,怎么样做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己,得到了磨炼与提升。可是,杨绛先生几个字就过去了,写的还很幽默,很生活。
《我们仨》这本书的作者是杨绛先生,在附件3里还有一个版本的作者是钱媛,虽然这个版本的不全,但是更让人觉得感动。钱媛大多讲的是相处趣事,杨绛的文里则是深深的怀念,在她的笔下,钱媛是天才,钱钟书是工作狂,她说的自己则是不会做饭家务,只会读书,学术上发过文,但是她自己都觉得自己没什么成就。高来低去的经济生活,他们仨甘之如饴。
书中的文字很巧妙,杨绛先生充分显示出她的文字功力,很多的文章段落,我都拎出来读给朋友听,朋友听完大赞写的妙。还有很多历史已经封存,不查资料,不会晓得当时的凶险,但是在文章中,也只是个时间。
在我心里,我特别希望在我的身边有这样一位长者,学者,她们安静、淡泊,她们指引我的生活。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二:(1069字)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有自己的个性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我也很相信“厚积薄发”的道理。但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
以下几条为对于我自己的提示:1、问问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实现它,但绝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脚踏实地。2、修身养性,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中找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培养一个淡泊宁静的心态,温和内敛的性格。3、广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积薄发。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体会点点滴滴的乐趣。5、在现代的物质社会中寻找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去温暖自己的心灵,比如亲情、友情、爱情,体会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6、学会感动,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动。7、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与快乐,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乐与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三:(1147字)
趁着现在还没正式开学,用了一天的时间看完了杨绛的《我们仨》。早就听说杨绛是个才女,读了她的《我们仨》亲身体会到了她的才。看《围城》时就看到她写的一些批语,这次算是正式第一次接触杨绛吧!
《我们仨》,讲述了杨绛、钱钟书和钱瑗他们三个人的生活琐事。
书中讲了一个梦,梦中杨绛在一站又一站的送着钟书,梦着自己的女儿在与病魔做斗争。最终她最爱的两个人都撒手人寰了,留她一人客栈,她深爱的丈夫和女儿走了,家也不是家了,只是一个客栈。
正如书中所说,她只是记述了家庭的点点滴滴,每个家庭都可以称作我们仨,我们四……可我们可以从她的描述中感受这个家庭的点点滴滴,反思自己家庭的点滴。
杨绛与钱钟书一起去国外求学,并在英国生下独女钱瑗,在女儿一百天时去了法国。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当时留学生在国外的生活状况。脱离了家庭,他们要学会照顾自己,学会精打细算……如果有条件还是出国一趟比较好,这样我们就能更好的学会爱自己的国家,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后来,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开始了艰辛的生活,依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他们没有以“镀金”身份自居,而是以一种普通人的态度对待生活。这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不要自以为了不起,要把自己放低,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钟书和杨绛是对模范夫妻吧,他们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相互鼓励,走过人生的一个又一个坎。当代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会包容和理解,各人有各人的特长,不要强人所难。
他们好幸福,有个可爱的女儿,并且这个女儿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可以留在他们身边照顾他们。也许天妒英才,钱瑗不幸早逝。书中记录最多的就是女儿钱瑗,从她出生开始,我们可以看到钱瑗成长的每一步。钱瑗出生书香门第,耳濡目染,成长成一个才女。我想钱瑗若是和张爱玲或凌淑华同一年代,她也可能成为一名有名的作家,而不是依附于她的父母。
《我们仨》让我们看到,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好的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要知道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如何培养。作为父母,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孩子一起学习。
钱瑗具有语言天分,这使我想起老师说过7个月(好像是)时一定要让孩子听不同的语言,这有利于孩子以后外语的学习。钱瑗在英国出生,后来又在法国带过一段时间,她虽然当时不懂,但对她以后学习外语打下了基础。《穆斯林的葬礼》中女主人公新月不也是在英国出生,英语很好!
看《我们仨》,我感触最深的是杨绛的梦,我随着她的梦一起梦,看着钟书一天天虚弱下去,看着圆圆头与病魔做斗争。作为一个母亲,杨绛是怎样挺过去的呢?真的很难想象。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杨绛是个坚强的女性。是啊,若不坚强,怎会撑的过“文化大革命”呢!圆圆是个聪明的女孩,尽一切努力在保护着自己的父母。他们仨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若真有来世,我祝愿他们仨能够再次组成幸福美满的家庭,过着幸福的生活!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四:(1062字)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这本书为我们平静地讲诉着一个家庭的故事,两个人,三个人,一个人,最后他们都“回家”了……
先生的文章,情感总是平和的,我很是喜欢;先生的为人更是让人肃然起敬,我很是佩服;先生的爱情,更是让人羡慕。
老爷子和先生于二十四五岁结婚后,直到一九九七年老爷子去世,他们一同度过了六十四載的时光。过去人的爱情总是含蓄的,书中从未提及过“爱”字,但无一不传递着“爱”,他们之间的爱,是相依相伴,是互相懂得,“钟书常自叹拙手笨脚,我只知道他不会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那样一把抓。我并不知道其它地方是怎样的笨,怎样的拙”、“能和钟书对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会嫌弃钟书刻薄了。我们饿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这些无不透露着,先生对老爷子做人做事的懂得,欣赏他所擅长的事情,理解他所不擅长的,甚至偶尔他做下所不擅长的事儿,她便会大加赞赏,由衷的开心。谁不爱这样的女人呢?这样的爱,是自由,是包容,是理解,是尊重。这样的尊重还体现在他们有矛盾的时候,“我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遇事两人商量。”在教育女儿方面,他们也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孩子自己决定,不予干涉”,这样开明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一位优秀的女儿。
她这么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这就是,我们仨的意义。
说几点,自己额外的思考:
1、他们当年便能出国深造,而,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中的大多数依旧没有能力出去。钱钟书和杨绛均出生书香门第,在他们家族中成材成器的兄弟姐妹、叔伯姨舅很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想要达到他们这样的成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纵向看看,还是有些感触的。
2、假使他们俩要为了生活奔波劳碌,会不会还是如此的平和、谦虚,甚至拥有较高的人格魅力呢?当然,这只是个假设,我想说明,一个人的品性和他的生活状况有一定的关系,但至于有多大,还是不知道。像,《走在人生边上》所说的那样,人是有肉体和灵魂构成的,生活是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提升自己的物质能力和精神水平、灵魂深度,同样的重要。
观别人的一生,矫情点说,像自己活了一次,或许对生活能更理解些,更从容些。愿此刻的自己和此时的你都能安然幸福。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五:(1135字)
看了太多轰轰烈烈,看了太多海誓山盟,看了太多一波三折,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心日益麻木,忘记了爱,忘记了感动,在所谓“爱的故事”里迷失了自我。但杨绛的《我们仨》却用最平凡的语言轻而易举地刺痛了我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幡然醒悟,明白什么是感动,什么是真真正正所谓的爱,什么是最真实的生活。
《我们仨》这本书分为三部。第一部《我们俩老了》描述了杨绛对自己与丈夫钱锺书日益老去终要分离的惶恐,也为第二部中那个“万里长梦”作了铺垫。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杨绛用一种似真似幻的笔法将我们带入了她的那场“万里长梦”,用梦的形式表现了她深切的苦楚。杨绛将钱锺书先生的离去形象地喻为坐船离开。他看着钱老渐渐虚弱,她送着小船一程一程走远。终于有一天,小船抵达目的地,离开了她的视线,而女儿圆圆也已回“家”。杨绛想要化作一块屹立山头的“望夫石”守望她那已看不见的小船,可她却变成一片黄叶,漂泊无依,“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她“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这场梦真长,也真苦……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读来已较为轻松,灵动的文字里跳跃着钱老一家平凡而幸福的点滴。可是每一点幸福却更使我们心头沉重,更使我们感觉到杨绛女士心底的痛。一切皆如一场梦。“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也没有永远”。
杨绛女士的文字可谓字字珠玑,不知不觉中就把读者卷入那场“万里长梦”。当杨绛接连失去她最最亲爱的女儿和陪自己走过风风雨雨的丈夫,我难以想象她怀着怎样的坚强与乐观写下那句“我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我相信所有看过《我们仨》的人都不会从一开始就理解那小船、那客栈以及那似真似幻的“梦”代表什么,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第一次读完《我们仨》后就可以彻彻底底感受到杨绛的痛与坚强。可是《我们仨》这本书是不能多次读的,或者说是不忍多次读的。因为当看到钱老一家爱的点点滴滴、幸福的一幕幕之后,再去看那场万里长梦,它会变得更长,而痛也会更深切。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破碎。当爱已成往事,当一切都只剩下回忆,我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有往事和回忆还是该伤感此刻与那时鲜明的对比。但显然杨老虽然很伤感但坚强乐观的她展现给我们的事前者。无论是否应多次读,无论人们对生活有怎样的态度,《我们仨》都是必须读的,因为这本书里字字真情、字字血泪,因为这本书里有人世间最真挚的爱,最痛彻心扉的苦,以及最真实的生活。
纵然“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们也当奋力、坚强、乐观地度过一生。就像钱老一家,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会一起扛过去;就像杨绛女士,将爱与痛化作继续前进的动力。
不管什么是生活,只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