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200字一:(1270字)
今天在食堂坐了一个下午,看了《安娜卡列宁娜》以及《少有人走的路》剩下的章节。这本被称为心智成熟必读的书对我的确大有帮助。书的作者斯科特·派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医生,在他的20年职业生涯里,成功治愈了成千上万的患者。我想把书中我喜欢的观点记下来,希望也可以帮助到你。
书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作者认为很多人为避免解决问题而忽略问题的存在,并指望问题自行消失是阻碍人类心智成熟的一个大问题。而作者所有问题的根源追溯到创世纪我们的祖先犯下的七大原罪之一——懒惰。他指出《圣经》中的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贪食,色欲只有懒惰是无处不在无时无刻地阻碍着人类进步发展。这是一种可怕消极的力量。从古至今,我们人类莫不是懒惰者。包括聪明的人,愚蠢的人,婴儿,成年人,老者,人人都有这种原罪。这与你花多少时间工作,如何对别人尽职尽责没有多少关系。他提出一个观点,懒惰的本质是恐惧。这令我非常信服。我们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偷吃苹果前本可以去问上帝,他为什么制定法律不允许他们偷吃苹果。但是他们没有。其本质原因不是因为亚当和夏娃天生懒惰,而是他们内心的恐惧。他们不敢面对令人生畏的上帝,他们害怕上帝大发雷霆。
"人们总是觉得新的信息,对他们是有威胁的,他们不得不做大量工作,修改关于现实的地图,他们会本能的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她他们宁可同新的信息较量,却不想吸收他们。他们抵抗现实的动机,固然源于恐惧,但恐惧的基础却是懒惰,他们害怕不得不做的大量工作。"作者的这段话说出了大部分人停滞不前的原因。而我就是其中一个。所以看这本书包括现在写这篇读后感都像是在赎罪。无不羞愧。一直以来我们都一样,害怕成长,不想长大是因为我们不想承担责任,可我们必须面对自己的责任,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只有这样心智才会成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书中还有大部分论述了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作者认为心理疾病出现的原因就是意识和潜意识背道而驰。心理学上有一种学术词叫意识的防卫机制。每个人都可能采用这种机制。有意限制个人的认知范围和认知能力。"我们采用防卫机制阻碍自己的认知过程,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就会少的可怜我们的心灵就会与现实脱节。在健康出现恶化之前,潜意识就会察觉到我们的变化注意到我们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差,他通过各种方式提醒我们,情况变得不妙——频繁的噩梦,过度的焦虑,极度的沮丧类似的症状,在我们身上不断出现。一个人出现,忧郁的症状,说明他的生活状态与心理需求发生了冲突,因此需要做出及时的调整。"很多产生心理问题的人都是刚刚得到升职或者处于更高地位承担更多的责任的人,我想原因也是因为他们害怕面对责任,无法忍受更多责任带来的压力和恐惧感吧。
我们希望有更大的权威帮助我们推卸责任摆脱压力如果没有人代我们承受职责,我们就会感到害怕。"若非有上帝与我们同在,独自处于崇高境界的我们更会感觉不寒而栗。相当多的人缺乏忍受孤独的能力,所以宁可放弃掌舵的机会大多数人只渴望平安,丝毫不愿意承受孤独。他们缺乏承受孤独的能力,他们渴望拥有成年人的自信,却不肯让心智走向成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200字二:(1263字)
不管我有多不好,这世上也只有一个我。——微博语录。
有人说,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对此,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却能亲眼看见身边心智不成熟的人是如此之多。如果说以前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温饱问题,那么,今天,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而心智不成熟又是心理问题中最大的问题。
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在大街上堂而皇之地用奶瓶喝水,这是时髦、反叛,还是在逃避成熟?
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的动机仅仅是:害怕毕业。他们是害怕毕业,还是在拒绝成熟?
无数大龄青年不愿结婚,他们真的是没选择好伴侣,还是害怕承担婚后的责任?
数不清的成年人一遇到难题,就双手一摊:“这不是我的问题。”他们果真技不如人,还是不敢面对自己的问题?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身边总是有些人,被人说是孩子气还感觉自己就是个单纯可爱善良的孩子,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人总是希望自己能被别人宠的像个小孩,潜意识里拒绝成长。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必须开始在解决问题的第一时间就想到“我”该如何做?而不是,怎么办,应该找谁来帮忙?
在很多人看来,似乎人生本该既舒适又顺利。他们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抱怨自己生而不幸,他们总是哀叹无数麻烦、压力、困难与其为伴,他们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命运偏偏让他们自己、他们的家人、他们的部落、他们的社会阶级、他们的国家和民族乃至他们的人种吃苦受罪,而别的人却安然无恙,活得自由而又幸福——就算在大学这个象牙塔里,也有人在如此抱怨中度过四年。想想都觉得痛心。我一直坚信没有努力不能完成的事情。
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面对它,你是哭哭啼啼,还是勇敢奋起?你是束手无策地哀叹,还是积极地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并慷慨地将方法传给后人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经验,我们不能再奢求他们给予我们想要的任何东西,在埋怨父母的同时,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能给自己的下一代什么?生活中遇到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解决它们,就会带来新的痛苦。各种问题结队而来,使我们疲于奔命,不断经受沮丧、悲哀、难过、寂寞、内疚、懊丧、恼怒、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的打击,从而不知道自由和舒适为何物。心灵之痛,通常和肉体之痛一样剧烈,甚至更加难以承受。正是由于人生的矛盾和冲突带来的痛苦如此强烈,我们才把它们称为问题;正是因为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我们才觉得人生苦难重重,悲喜参半。
没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有人反驳,有些人看起来就是一帆风顺啊,你怎么知道人家背后付出的对抗风雨的努力呢?什么是成功者?面对问题,成功者不因害怕痛苦而选择逃避,而是迎上前去,直至将其战胜为止。
总之,这本书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使自己变得成熟吧,不是随波逐流的成熟,而是拥有独立判断力的成熟。不要害怕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行人寥寥无几,走少有人走的路,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200字三:(1374字)
我一直认为夜晚的静寂可以扩散人的思维,所以总是会在睡觉前整理自己的脑子。最近读《少有人走过的路》一直觉得此书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却又不知在何处看见。晚上闲暇之余突然瞥见书堆中的《霍比特人》,不禁大喜,这不就是那所谓的似曾相识之感--那心灵的旅程嘛。之所以能把二者联系起来还要多亏了刚刚上映的大片《霍比特人1:意外旅程》,因为自己算是个指环王迷,所以当然不会放过这前传性的电影。《霍比特人》讲的是奇幻冒险性的故事,故事的主线围绕霍比特人比尔博巴金斯的探险旅程展开,作为二十世纪公认的最伟大的魔幻小说,《霍比特人》所给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的精彩,更在于为我们带来的心灵的旅程。这也是为什么我把《少有人走过的路》这本哲理性的书和一本魔幻小说联系起来的原因所在,或者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任何一本经典的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小说,都可以从中抽离提化出《少有人走过的路》中所讲述的普适的却又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真理。下面我就以《霍比特人》为例来分享读《少有人走过的路》的感想。
《少有人走过的路》第一部分归结起来可以用两个字概括--自律。正如书中所言“自律,更多的是指在面对挫折和苦难时,能够勇敢面对,正视挫折和苦难,不因挫折苦难影响心灵的坚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自己独特的坚持,正式因为有这样的坚持才支撑着自己的心灵旅程无论在怎么样的艰难困苦中都可以继续。《霍比特人》中的主人公毕尔博巴金斯是一名霍比特人,这个种族崇尚安逸悠闲,他们守着自己的家园从来不关心外界的一切。但是毕而博却是个“另类”,他喜欢冒险充满好奇心,极度想要走出自己的家园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有自己的坚持,面对族人的质疑和嘲笑,面对未知的危险和恐惧,他守着自己的坚持终于开始了自己的冒险之旅--一段只属于他自己的心灵的旅程。所以小说的开头其实正好对应于《少有人走过的路》中的自律。
《少有人走的路》第二部分讲的为爱,所谓爱就是爱自己和爱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人总是要去融入社会,而怎么样更好的融入社会的关键是于人交往。与人交往的诀窍就是爱自己爱人,只有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他人,爱自己是前提,爱他人是目的。《霍比特人》中的毕尔博,作为一个霍比特人,在爱自己方面是无人能比的,这个种族是一个特别会享受生活的,特别会爱自己的一个种族。或者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稍微自私的。但是毕尔博却能打破自己的传统理念,对失去家园的矮人提供自己最大的帮助,甚至为了自己的朋友不惜自己的生命。
《少有人走过的路》的最后一部分是讲“神奇的力量”,文中最经典的一句话为“无神即是神”。对于这句话特别会让人产生误解,不过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一个人想要达到真正的成长真正的成熟就一定要坚持自己心灵的选择,只要坚持,毫不动摇,那么必然会达到心灵的成长。《霍比特人》中的主角们所面临的已经不仅仅是生死的考验,而是心灵最深处的善与恶,他们最大的敌人不是恶龙不是狼骑士而是他们自己。所以在对自己的战争中,一切都是未知,你除了要有强大的毅力外还需要一定的运气--那一丝丝的“神奇的力量”。
可以说《少有人走的路》不仅能对人以深刻的启发和反思。并且还很好的抓住了所有的“英雄”和“伟人”的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会走一段少有人走的路,度过自己的心灵的旅程。
当我读完这《少有人走的路》后,耳畔不禁回响起《gotothewest》那轻快悠扬却又略带忧伤的音乐。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200字四:(1254字)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M·斯科特·派克,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他以简单形式将人类面临的复杂的问题娓娓道来,每个人几乎都可从他的案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因为世界上真正达到“自我实现”的人寥寥无几,如能达到,就接近圣人了。从网上看到该书推荐,然后购书,几乎一口气读完,部分章节又反复看,边看边思索自省。看完该书我体会最深刻有两点:
第一是“关于爱的定义”,不同与以往看到的关于爱的定义,作者给了一个理智,却神奇地充满温暖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爱是一种意愿,一种同对方一同成长的意愿。想要给这句简短的话做一个注解,却发现无论怎样的注解都是狭隘的理解。爱是尊重别人的生命及个性,明确了解对方,并接受对方是一个独立个体的事实。
我的体会是现代社会如果大多数父母在小孩小的时候就领悟到本书爱的定义,并实践之,就不会有很多问题儿童、问题少年,有时候,父母总觉得我多么累都是为孩子,孩子怎么不理解父母良苦用心,实际上都是父母自己心智不成熟的表现,过份爱护、甚至溺爱,实际上是推迟了孩子心智成熟的时间,一旦孩子走上社会,就会出现阵痛,有的小孩承受能力强,心智逐步走向成熟,但相当一部分会终身受影响,甚至影响到下一代。建议刚当上父母的朋友好好琢磨该书。
个人体会还有夫妻之间的爱也是如此,两个人能走到一起,陪伴一生,这是前世修来的缘分,两个人之间肯定会有摩擦,但如果出于爱的本意,即双方共同成长,共同达到心智成熟,正视生活中的问题,尊重事实,尊重对方,婚姻就不再是坟墓,而是幸福的手段。
第二是关于“懒惰”。作者谈到“懒惰”是一种“熵”,是一种原罪。熵是阻碍我们进化的力量。熵的力量指“能量自然地从高处流向低处,最终进入熵的状态”。而进化过程是由低向高地发展,在此过程中,它变得更加复杂,而更具分化性,更有组织性。
成功人事每个人成功的方式不一样,但不成功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个共同的原罪,就是懒惰,成功的定义不代表你赚的钱多就成功,个人认为“成功应该是个人心智比较成熟,个人各方面生活处于平衡的一种状态”。不一定你每天工作16小时就不是懒惰,因为如果你只关注工作,就会使你的生活失去平衡,如没时间教育小孩、没时间和伴侣沟通,却懒得去改善,害怕去改变;作者还举例一个有婚姻危机的病人,总是想借助心理医生治疗改善,可害怕改变,往往在快恢复前临阵脱逃。
作者还提到“我们心中都有一个病态的自我和一个健康的自我”,病态的自我就是不想让我们付出任何辛苦,坚守熟悉、陈旧的过去,害怕任何改变和努力。他只想不惜代价地享受舒适,逃避痛苦,宁愿为此付出无效、停滞乃至退化的代价。
因此健康的自我必须时刻提防懒惰的病态的自我。所以越是心智成熟的人,越能觉察到自己的懒惰;越是反省,就越能找到懒惰的痕迹。
如果早看到这本就好了,因为本人就觉得自己比较懒惰,错过很多机遇。最后希望和有幸看到该书的朋友一起努力克服人类的原罪,尽早迈向心智成熟之旅。
PS:第一次写书评,不知道怎么写,本人一定会克服懒惰,努力学习改进,下次会有进步。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200字五:(1287字)
最近正在细细的品读M·Scoffpeck(M·斯科特·派克)著的《THEROADLESSTRAVELED》(《少有人走的路》),一部通俗的心理学杰作。
其中有一段对婚姻的描述,让我感触很深,于是抄录下来,大家一起分享吧。
作者谈到婚姻这样说:“婚姻和家庭,好比是登山运动者的后方营地---后方营地是否稳固,粮食是否充足,关系到能否完成登山任务,乃至关乎个人的生命。”
“男人的婚姻出现问题,在于婚后只想着登山,对后方营地(婚姻)却缺少经营。他们以为营地里衣食齐全,井然有序,随时都可以供他使用,他不需要花费力气,对营地进行修缮和维护,这种极端资本主义的态度,注定会让男人的婚姻失败。男人回到家里,就会惊奇的发现,后方营地成了废墟---妻子因精神崩溃而住进医院,或是有了外遇,或以其它方式向丈夫宣布:她从此以后拒绝继续照管营地。”
“女人的婚姻出现问题,常常在于女人婚后觉得万事大吉,以为其人生价值就此实现。她把后方营地当成人生巅峰。丈夫在婚姻以外的一切努力,一切创造性的成就,不仅无关紧要,甚至只会让她充满敌意。她要求丈夫“改邪归正”,把精力完全放在家庭和婚姻上。这样做,就如同极端封建主义观念,只会让婚姻变得令人窒息。丈夫感觉到强烈的束缚,只想早日摆脱枷锁,逃之夭夭。”
“婚姻,是分工与合作并存的制度,夫妻双方需要奉献和关心,为彼此的成长付出努力。理想婚姻的基本目标,是让双方同时得到滋养,推动两颗心灵的共同成长。双方都有责任照顾后方营地,都要追求各自的进步,都要攀登实现个人价值的人生巅峰。”
看完这段话的时候,我想我理想中的婚姻就是作者所说的这样,80年代的女人已经越来越独立了,我们也不愿意再去做男人身边的附属品,因为我们是独立的个体,身边的许多女朋友都不认同诸如“家务事就该女人做”这样的陈旧观点了,我们希望和男人们的合作,期望自己也能和身边的这个男人一同进步。80年代的女人比我们母亲那一辈更辛苦,因为我们想着的不只是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我们还想着要经营好自己的事业和自己的人生,于是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于是我们也期待着能获得男人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包容。
80后的男人也很累,社会现实带来的压力和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受的创击也比女人更大更严重。他们其实也渴望得到女人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包容。
所以最终男女双方都必须以爱为出发点,关爱对方,同时也承认对方个体的独立性,为对方的成长尽心尽力,甚至做出适当的牺牲,才会获得共同的进步,这样的婚姻和家庭才会幸福。
就如同书中摘引的诗人纪伯伦的诗中写的那样:
你们的结合要保留空隙,
让天堂的风在你们中间舞动。
彼此相爱,但不要制造爱的枷锁,
在你们灵魂的两岸之间,让爱成为涌动的海洋。
倒满彼此的酒杯,但不可只从一个杯子啜饮,
分享你们的面包,但不可以只把同一块面包享用。
一起欢笑,载歌载舞,
但容许对方的独处,
就像琵琶的弦,
虽然在同一首音乐中颤动,
然而你是你,我是我,彼此独立
交出你的心灵,但不是由对方保管,
因为惟有生命之手,才能容纳你的心灵。
站在一起,却不可太过接近,
君不见,寺庙的梁柱各自耸立,
橡树与松柏,也不在彼此的阴影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