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000字一:(1095字)
重新拿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推荐给朋友们,给那些渴望走向成熟、有自觉希望改变心理现状的人。其实这本书很浅显,很多道理甚至都是身边的一些小纠结的学术解读而已,你我都懂。刚开始看我也就睡前随便翻翻,但现在看完整本书,却起了希望再认真看一遍的念头。回头想想,其实很诧异,原来这本书真有种魔力,让你不自觉在看的时候跟着内化了它所述的一些心理学知识,似乎真有那么点被治疗了一番的感觉。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本治愈心理的书籍,不如说它是一本能够引发你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向导书。
书中的一个理论是,几乎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理疾病。这是作者的观点,我保留看法,因为是否应该将常人所经历的七情六欲、内心痛苦挣扎看做是一种病,是我比较疑问的。但在看的过程中,我确实将自己的一些问题根据作者的理论进行了一番分析,也把自己当做一名心理疾病患者进行自我治愈,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过程。若是你平日读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书,比如现在市面上畅销的心灵鸡汤类的书籍,你可以在阅读的时候体验一种积极的指导情绪,但整个过程不会有一种体验类似望闻问切的治疗的感觉。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学者,而且是一位从事一线医疗的心理治疗师。他通过大量的心理疾病患者的病理分析,给我们呈现出神经官能症、人格失调症患者的症状以及治理方法。我自认自己没有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至少我并未呈现出明显的消极对待偶尔自身存在的内疚、不信任或不负责任的问题。但仍然在这个看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在跟随着作者做了一次对自己心理的大体检,虽然没有X光、没有超声波,但这种自检的效果并不比医生检测得出的结果差,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作者认为人都有病,而我们需要的是承认自己内心有某些方面的麻烦,面对这些纠结与痛苦,自觉地思考,经历痛苦的自律,去选择自由、选择尊重事实、选择重新学习爱的能力。
书的第二部分花了大量篇幅论述“爱”,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我看的比较快的,也是觉得可能多多少少这部分与中国的大多数人需要考虑的成长环境有所不同吧。但第二部分的“爱”这一章是值得再认真看的。大多数人不懂得什么是爱,这里的爱当然不是只男女情长的爱,而是自律的原动力,按作者的定义,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它包括自我成熟、也包括帮助他人进步,它是完善自我和他人的持续的过程。
同时,作者也提到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深究其患病原因,都是由小时候父母错误的爱或忽视的爱而导致的。家庭环境的成长对个人的心里影响极大,父母对子女正确的爱是保证其健康心理的关键。而父母如何学会爱以及它的重要性也是作者论述的重点。
总之,推荐给希望成熟、希望进步和提高的童鞋们~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000字二:(1183字)
最近一直在读《少有人走的路》这本畅销书,相比较以前看的心理学书而言,这本算得上较通俗,但也很多地方,具有足够的深度,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思考。
我一直鼓励和建议朋友应该多看看心理学方面的书,因为,复杂的社会和家庭等等的因素,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自己,要多和自己对话,大多数的问题,都是需要通过自身去解决的。
就像克里佛这位美国黑人作家写的那样:“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成为了问题”。
简单的摘抄一些有指向性的话,待我慢慢看完,最后总结一下(书中的实例还是很多的):
1。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苦的旅程。
2。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然而,大部分人却不愿意正视它,在他们看来,似乎人生本该既舒适又顺利。
3。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这一环,你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困难。
4。规避问题和逃避问题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心理学大师荣格更是明确地指出:“神经官能症,是人生痛苦常见的替代品”。
5。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6。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7。自尊自爱的感觉,是自律的基础。自律的核心,就是学习自我照顾,承认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切措施照顾自己,这是走向自立的关键。
8。求助于心理医生的大多数人,不是有神经官能症,就是患有人格失调症。他们都是责任感出现问题所致,其表现症状却恰恰相反: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患有人格失调的人却不愿意承担责任。与外界发生冲突和矛盾,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症患者却把错误归咎于旁人。
9。神经官能症患者常常把“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因该”、“我不应该”挂在嘴边。不管做任何事,他们都觉得能力不及他人,他们缺少勇气和个性。人格失调症患者则强调“我不能”、“我不可能”、“我做不到”,他们缺少自主判断,及承担责任的能力。
10。当然把握教育的时机也不容易,这是长久而艰辛的工作,父母需要保持敏感,了解孩子的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哪怕是承受痛苦,父母也需要付出更多的爱,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11。心理学界有一种公认的说法:“神经官能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者却让别人活得痛苦”。
12。绘制人生地图的艰难,不在于我们需要从头开始,而是惟有不断修订,才能使地图内容翔实和准确。
13。抱残守缺,与现实脱节,这是不少人的通病。心理学家将这类称作“移情”,我的定义是:把产生于童年时期,并似乎一直适用的对于现实的观念和反应(他们通常具有特殊的意义,甚至具有挽救生命的重要性),不恰当的转移到成年人的世界里,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移情”。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000字三:(1010字)
《少有人走的路》是本难得的好书。说它难得,一指它直指人性的本质,同时又指出了超越人性的道路。二指它的案例如此的贴近我们的生活,通俗易懂。多数人都带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不必讳言,很多精神疾病不过是常人心理问题的升级版,旗舰版而已。伴随着第一声啼哭,我们带着生老病死,爱恨伤别离,种种迟早要面对的苦难来到世间。大多数人又终会伴着问题走向最终的逝去。我们攥着小拳头来到世间,在舍得之间困惑,最终的撒手意味着我们什么也带不走,甚至我们自己。
心智的成熟是如此艰难。我们的内心都住着一个任性的小孩子,生怕被别人抢走心爱的玩具。我们都趋乐避苦,就像小孩子对糖果的偏爱。身体的疼痛我们怕,心灵的疼痛我们更怕。恐惧总是常常抓住我们,让心灵停滞。我想起我的一个朋友,她大概算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让我看到了心灵能量退化的现实。五六年前她在泳池里矫健的身影让我叹服,而如今再见到她,她却已经不敢在浅水池里游泳了,她常常受到死亡阴影的折磨。很多常人能干的事对她来讲都很困难。推迟满足,承担责任,自律自制听起来人人都明白,可是我们多么容易为自己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许多可做的有价值的事情就这样蹉跎了。我们的内心有个幻象,常常受此假象迷惑,对真实的自己视而不见。渴望完美,逃避真实几乎是司空见惯的心理事实。面对伤口,面对错误,面对老去,面对死亡是我们终生要做的功课。就像前不久看到的一次对蹦极的描述“我终于知道死是怎么一回事了,在下落的一瞬间。而我又终于知道自由是怎么一回事了,在被弹回的一瞬间。”
我们迟早会碰到心智成熟的问题,因为我们会老,会生病,不成熟我们就会被人生的负面事件抓住不能动弹。我们会为人父母,不成熟,我们就不能将孩子带的更远,不能给她勇气面对人生。我们迟早要处理生活工作感情的事,不成熟我们就会呆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把爱传出去,从而无法与世界与他人联结。我们迟早要学会做决定,正确的或错误的,不成熟就会在得失之间摇摆。我们迟早要学会接受我们的人生,好或不好的,它都是独一无二的,否则我们就像折断了翅膀的鸟儿,天空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梦。
人生就像地图,谁也无法知道我们的航向,然而凭借我们的心智,开放的态度和敏锐的感知,让自己永远有修正航线,探索心灵的能力。这世间渴望成熟的人何其多,可真的可以践行成熟旅程的人何其少。他们是这个世界的灯,最终将把它照亮。
以上算是我对六人行团体交上的作业,也算是承诺的兑现。祝愿大家都在这条路上好好走下去!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000字四:(1073字)
重新拿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推荐给朋友们,给那些渴望走向成熟、有自觉希望改变心理现状的人。其实这本书很浅显,很多道理甚至都是身边的一些小纠结的学术解读而已,你我都懂。刚开始看我也就睡前随便翻翻,但现在看完整本书,却起了希望再认真看一遍的念头。回头想想,其实很诧异,原来这本书真有种魔力,让你不自觉在看的时候跟着内化了它所述的一些心理学知识,似乎真有那么点被治疗了一番的感觉。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本治愈心理的书籍,不如说它是一本能够引发你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向导书。
书中的一个理论是,几乎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理疾病。这是作者的观点,我保留看法,因为是否应该将常人所经历的七情六欲、内心痛苦挣扎看做是一种病,是我比较疑问的。但在看的过程中,我确实将自己的一些问题根据作者的理论进行了一番分析,也把自己当做一名心理疾病患者进行自我治愈,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过程。若是你平日读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书,比如现在市面上畅销的心灵鸡汤类的书籍,你可以在阅读的时候体验一种积极的指导情绪,但整个过程不会有一种体验类似望闻问切的治疗的感觉。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学者,而且是一位从事一线医疗的心理治疗师。他通过大量的心理疾病患者的病理分析,给我们呈现出神经官能症、人格失调症患者的症状以及治理方法。我自认自己没有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至少我并未呈现出明显的消极对待偶尔自身存在的内疚、不信任或不负责任的问题。但仍然在这个看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在跟随着作者做了一次对自己心理的大体检,虽然没有X光、没有超声波,但这种自检的效果并不比医生检测得出的结果差,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作者认为人都有病,而我们需要的是承认自己内心有某些方面的麻烦,面对这些纠结与痛苦,自觉地思考,经历痛苦的自律,去选择自由、选择尊重事实、选择重新学习爱的能力……
书的第二部分花了大量篇幅论述“爱”,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我看的比较快的,也是觉得可能多多少少这部分与中国的大多数人需要考虑的成长环境有所不同吧。但第二部分的“爱”这一章是值得再认真看的。大多数人不懂得什么是爱,这里的爱当然不是只男女情长的爱,而是自律的原动力,按作者的定义,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它包括自我成熟、也包括帮助他人进步,它是完善自我和他人的持续的过程。
同时,作者也提到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深究其患病原因,都是由小时候父母错误的爱或忽视的爱而导致的。家庭环境的成长对个人的心里影响极大,父母对子女正确的爱是保证其健康心理的关键。而父母如何学会爱以及它的重要性也是作者论述的重点。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000字五:(1040字)
“一个育儿杂志的卷首语转载了一篇广为传诵的文章,大意是上帝即将把一个婴儿送往地球,孩子对上帝说,在天堂,除了歌唱和微笑之外,我什么都不做,这是我快乐所需要的。上帝告诉孩子,你的天使会每天为你唱歌和微笑,你会感到快乐的。小孩又问,我听不懂人们说的话怎么办?上帝回答,你的天使将教会你寓言中最美丽的最甜蜜的词语。天使的名字叫“妈妈”。
这是一篇很煽情动人的文字,同时也传递一个致命的错误信息:让孩子快乐,就意味着给他天天唱歌和微笑,让他天天微笑,日日甜蜜,其他的什么也都不做。
当然,作为具有高度智慧的成年人,你一眼就可以看穿帧格式自欺欺人。生活的真是面目远非四季桃红柳绿、日夜莺歌燕舞。”P161
——《和孩子划清界限》作者小巫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8年6月第二版2010年10月第10次印刷
为什么在开始要写下这样一段话呢?因为我们作为父母的总想着尽力为孩子解决一切,好让他们不再重复自己已经经历过的苦痛。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受了苦,我们的孩子不能在受苦了。殊不知在(《少有人走的路》M·斯科特·派克(M。Scottpeck)著于海生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1月第二版2009年九月第4次印刷)一书中派克医生指出“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
“在他们看来,似乎人生本该既舒适又顺利。他们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抱怨自己生而不幸,他们总是哀叹无数麻烦、压力、困难与其为伴,他们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命运偏偏让他们自己、他们的家人、他们的部落、他们的社会阶级、他们的国家和民族乃至他们的人种吃苦受罪,而别的人却安然无恙,活得自由而又幸福”P3
想清楚了这些道理,我们就应该冷静下来,我们该不该给孩子解决物质上,生活上的一切问题,让他们的人生既舒适又顺利。我们这样做是在帮助他们还是在间接的害他们,我们这样做是在爱他们吗?“人生苦难重重”,我们用“爱”培育出来的温室花朵,经受得起社会的酷暑严霜吗?他们不经历苦难,能够在精神上长大成人吗?
“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面对它,你是哭哭啼啼,还是勇敢奋起?”P3《少》
我们的孩子不学会解决人生的难题,我们能放手吗?我们是交给他们“积极地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并慷慨地将方法传给后人”,还是无助的看着他们“束手无策地哀叹”呢?
在看了第一页书,我就有这么多的想法。这真是一本好书!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000字六:(1057字)
一部伟大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部畅销书。来自于美国著名的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强烈推荐这本书。其中有一个观点,也是所有类似的著作的共同的地方。就是克服恐惧和人的惰性。
无论是老俞如何做成新东方的,还是李阳如何学会疯狂英语的,或者是陈安之的超级成功学,以及安东尼罗宾的潜能开发,或者是罗伯特清崎的“财务自由”,还是马修史维的催眠术……。还有最近的《功夫熊猫》和以前的《阿甘正传》…………
这些励志的人物和教材,其实最终宣扬的观点都是类似的——恐惧是人进步的最大障碍,只有不断克服内心的恐惧,不断的超越自我,人才能不断成长。
与盲目的乐观相比,《少有人走的路》更接近于一部现实主义著作,如同美国一位著名的企业家丹肯尼迪一样,这位揭示了残酷的商业现实的企业家自称“我怀疑很多人不明白乐观的定义,而我这位现实主义的人大概是你们所见过的最乐观的人。”《少有人走的路》开篇就让我们认识到——“人生充满了磨难,而且是磨难重重。”
斯科特派特提出了一个熵的概念,从进化的角度来讲,克服阻力,做超出舒适区的事情,超越自我……,使得一个低等生物进化为高级生物。根据达尔文的理论,自然界正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中运转的。而从个人的角度讲,从我们出生到最后死亡,中间经历的一切都是在不断的超越自我,不断的克服内心的恐惧。
恐惧损失,丢面子,赔钱,失败……,这些恐惧的心理阻碍了我们的进化,阻碍了成长。但我们往往必须经历恐惧的洗礼,不断的超越自我,不断的克服内心的恐惧,也就是像微软那样的“创造性的毁灭”——今日的成功不建立在成功上,而是大多数的失败上,我们所有的收获都来自于冲击那层舒适区,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老俞不断的讲述他的故事——高考三次的经历,大学自卑的经历,谈恋爱,出国失败的经历,创业做新东方……,它就是一个不断的超越自我的过程。
李阳的疯狂英语——中国人之所以学不会英语,就是因为不敢开口大声说。而学会英语的过程,如同学会走路一样,需要不断的犯错,不断的丢脸,不断的总结……
安东尼罗宾,让你光脚走过几千度高温的烧红的木炭;马修史维,让你吞下点燃的火焰。当你成功的做完了这一切,才发现,恐惧原来只在内心中。
罗伯特清崎总结的所有人为什么无法富裕的原因,依然和上面类似,害怕失败,恐惧。
《阿甘正传》和《功夫熊猫》是备受推崇的影片,片中宣扬了一个美国人最推崇的一个观念:人最大的成功在于超越自我和战胜自我。它的过程也符合美国人一贯的观点:一个起点很低的人,条件很差的人,经历重重困难,取得了成功,他的经历给所有人建立了示范,激励后人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