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1000字读后感 >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200字

时间:2017-06-17 17:47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200字一:(1204字)

《麦田里的守望者》给我最大的震人的撼是作者对物欲横流物质生活的巨大逃离感,对生活的失望,对人们虚假的微笑的厌恶,让他想从这个世界脱离出去。而这种逃离感,在我们这一代也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处于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环境背景与50年代的美国有着惊人的相似。因此我们要时刻警惕彷徨、苦闷的侵袭,面对物质生活无情的摧残,我们究竟要怎么做,是我们这代人应该要思考的问题。

《麦田里的守望者》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二战后美国颓废、腐蚀人心的物质生活。五十年代初美国政府奉行杜鲁门主义和麦卡斯主义,国际上加剧冷战,国内镇压进步力量,核战争的恐怖笼罩着每个人的心灵,有些人粉饰太平,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另有些人看不惯庸俗、虚伪的世道,想要反抗,却又缺乏光辉的理想,找不到一条光明的出路,美国人民大众普遍在精神上空虚、苦闷、彷徨,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徘徊不前,看不清自己前方的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民渐渐习惯了沉迷在物质生活中的麻醉剂中,普遍表现得不上进,做人做事模假样,当霍尔顿面对这样的生活环境时,他也收到了影响,只是你对他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是:他也追随了当时的潮流--享受,在物质世界是尽情地挥霍自己的青春;二是:他在这种物质世界里得不到心灵的满足,他不读书、抽烟、喝酒以及玩女人,这些都是他对世俗世界作出的反抗,他幻想着自己可以逃离这个只有物质满足而没有精神享受的社会,热衷东方哲学,希望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塞林格面对这种生活,他选择了错误的反抗方式,选择了逃离这样的生活,成为了“垮掉的一代”或者说是“懦弱的一代”中的一员,而我们又将会用何种方式来反抗这样只有物质而没有精神享受的生活呢?

于我,一个刚入大学的学生,看着大学生大都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完全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成天都是睡觉、逃课、玩手机、打游戏、,忙社团以及谈恋爱,完全是本末倒置了。我反思我的大学生活与学习,我思考着我上大学以来的一个学期来,我学到了什么,我收获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想着想着,我慌了,我泪流满面。因为我竟不知道我是怎么度过的,我不记得我做过什么,可能是我所做的不值得被记得吧!我不想被大学浮躁、轻浮的气氛所污染,我想再大学里学到点什么,无论它是否对我以后的工作或生活有没有用,我总的学点什么,证明我并没有和大多大学生一样沉沦了。

我想过了,我喜欢文字,我喜欢歌曲,我喜欢旅游……,所以,我现在把我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这些事情上,我不再把时间花在刷微博上,我不再对自己没有参加社团而感到寂寞,我不再羡慕别的女孩能被许多人所认识,也不再因为不能和我喜欢的人在一起而摧残自己,这一切一切,我都要放下,因为我只有一颗心,我需要把我所有的心思放到我喜欢的事情上,不能再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所叨扰。我应该为自己的心活着,而不能为适应外部世界而活着。世界,管它呢。看门庭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把事情看淡点,把生活过好。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200字二:(1277字)

说起与《麦田里的守望者》结缘,是在高中的时候,因为《青年文摘》对塞林格的简介,让我有了想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想法。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大二才得以如愿,看完了之后,脑海里冒出了一个想法,守望的内涵是什么?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美国作家,1919年1月1日生于纽约。父亲是犹太进口商。他的著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像话。”

这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16岁的霍尔顿说的一段话。他说他真正喜欢干的就是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他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所以上面的一段话都只是他的想象,或者说梦想。让我们来看看他在现实中都干了些什么。霍尔顿出身于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的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到他第四次被开除出校时,他不敢贸然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在电影院里百无聊赖地消磨时光,糊里糊涂地召了**,情不自禁地与虚荣庸俗但颇具美色的女友搂搂抱抱。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彷徨,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诚的经历和感受。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看吧,这就是他的人生。他的现实和梦想之间有着多么远的差别啊。他想做的是捉住孩子的守望者,但他自己就是一个四处狂奔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跑的孩子,可是又有谁来守望他捉住他不让他跌入生活和精神的悬崖呢?

守望显然带有挽救人生挽救灵魂的意义,也就是看护心灵的迷途者,避免其掉入精神的悬崖。这也就是霍尔顿梦想中的“守望”。只要我们稍微分析一下守望这个动词在书中的施者(霍尔顿)和受者(四处狂奔的孩子),就会明白它近似于一种利他主义,也就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这种助人为乐的利他主义也就是佛陀和基督仁慈伦理中的“善”。但是守望究竟算不算一种美德呢?斯宾诺沙给美德下了这么一个定义:美德就是某种行动的力量,一个人越有能力保持自己的存在并获得对他有益的东西,他美德的力量就越大。这么说来,守望这种行动的力量似乎很小,守望便该排除在美德之外。但是实际上,霍尔顿的守望让他得到精神上的宽慰和自豪,这种精神的满足更能让他认识到自身人格的存在,因而也更能维护他肉体和精神双方面的生存。所以,守望可算是最大的美德之一,即使他的现实是混帐的,是非守望的;但是,他的梦想是美好的,是守望。

因此,不管怎样,守望,它都象征着一种理性,一种追求幸福的愿望。而这,正是守望的内涵和核心所在。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200字三:(1230字)

你一定听过这本书的,因为好歹它是名著,在你还没翻开那一页的时候,你一定很好奇这称之为名著的书究竟写了写什么,以至于被世人称为名著,你肯定想象过的,就如我这样。可是,你不会想到那书中作者记叙的主人公,就是作者会有那么颓废,或许我不该用这个词吧,可我的确是这么觉得的,这是实话

他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人物,至少对于接受着学校教育,喜欢看电影的我来说,他的想法让我不太理解,但在他的身上我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他看来,演员的演绎是虚伪的,很少有优秀的人把演戏当生活来经营,作秀似的演绎是对经典剧情的亵渎,这一点我认同,但没有那么激进吧。还是说点我最有感触的吧。在作者被学校开除离开学校到回家看妹妹菲比的那部分,我印象很深刻。我能从中读出他的孤独,他不能回家,因为不能让父母知道被开除的事,可是他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去了,住旅店、泡酒吧,只能借此打发时间。令人悲伤的是,当想和朋友倾诉聊天时,想不出该给谁打电话!这样的孤独还是只能自己承受,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当你睡不着的时候,我不会睡不着;当我睡不着的时候,你不会睡不着;当我孤独的时候,你不会孤独;当你孤独的时候,我不会孤独;你说到底,人还是要各自承担一切的!”,这话应验了,应该有种心灰意冷和凄凉的感受吧。的确,有时候,我们有很多朋友,可是有那么一刻我们好想靠在朋友的宽大的肩膀上哭泣,可是翻遍了电话薄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毫无顾忌向他倾诉的人。不知道你是否也有类似的感受。

其次,他对妹妹菲比的感情让我很感动。主人公对别人似乎都有不满,可是他真的喜欢弟弟艾里和妹妹菲比,他们的聪慧他赞赏与钦佩。于是在没剩下多少钱的情况下,他满心欢喜出高价给菲比买了她最喜欢的唱片,小心装在信封里,可是不幸的是,在寒冷的夜里心情低落的他在走进公园是把唱片掉到地上了,摔成了五十片……当时作者写道他差点哭出来,他所能做的只是从信封里倒出碎片放进我的外套口袋。还有类似的情节是,霍尔顿偷偷回家看菲比的那个夜晚,在准备离开时,可爱的菲比打开无数个抽屉摸索着,将自己的过节钱八快六毛五全给给了哥哥霍尔顿,他坚持不要难么多,可妹妹就是不肯接,这时,霍尔顿哭了。面对最亲的亲人,我们有时总是充满感激和愧疚,面对碎片的唱片我们如此无力,身为哥哥却接受妹妹的过节钱我们如此不堪,无奈与自责我们也有过……

“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这无疑是整本书中最经典的语句。霍尔顿是那样的男孩子,没有科学家、医生的抱负,面对老师的教诲他会乖乖听的,可是能否做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可是,他有做麦田里守望者的愿望,去拯救那些不看方向走向悬崖的孩子,他的内心是善良的,只是多了他那个年龄的特点,也许是有些顽劣,可在那个年龄,相信我们都能理解,因为我们也年轻过,当然,有些错是不能犯的。

如果我们什么都不能做,至少还能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吧!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200字四:(1204字)

搞不清楚爱看《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不是因为年轻,无论因为什么都该感谢自己,这本书里满是污言秽语,主人公霍尔顿开口“他妈的”闭口“混帐”,年纪大点儿或我再文雅乖顺点儿估计是受不了的。年轻又没教养的我读起来反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受呢。

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是我们身边随时可见的孩子,也是凤毛麟角的孩子,16岁的他抽烟,喝酒,与自己不能接受的轻浮女子交往,四次被学校开除,让很多正派人对他的优点也嗤之以鼻了。然那颓废,灰冷的态度源于失望,开除他的那算什么混帐学校?一个光鲜外表内里已经腐烂的苹果,在那里找不到一个支点,学校里的老师都是势利的伪君子,而同学聚在一起谈的就是女人,酒和性,这个迷茫的孩子在希望中看出无所有。——其实他也是很有灵性的孩子,他可以说出“天气冷得像巫婆的奶头”这样让人大吃一惊又拍案叫绝的话,他在描述周遭时是多么犀利的冷嘲,说到自己纯真的弟妹时又怎样在玩世不恭的话语里透出无往不在的温柔。学校和家庭对他的希冀不过是“出人头地,将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他不愿长大面对泥沙俱下的社会,他唯一抱有好感的老师也告诉他世界多么残酷:“一个不成熟的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是的,他究竟要长大,与这个世界妥协的啊,时光是某种节制而无情的东西,宇宙间最大的暴君,不必敬畏却必须服从。

文首那段话是霍尔顿对小妹妹发自肺腑的话语,那是多么明朗又纯美的画面呵,金色的浪潮柔柔滑过幼小的孩子们的身体,他们自由自在地奔跑,而霍尔顿则守护着他们,不要再让这些孩子如他一样堕入深谷般的虚无,他们不会忧伤,不会有阴翳的绝望,永远不会在暗中挣扎,渴求光明又遥不可及,永远不会让率真的天性蒙上伪善,谁能说这不是黄金世界呢?如果真有天堂,它就应该让我们有条出路啊!

我想象着霍尔顿面对妹妹天真的脸说这话的神情,怀着对另一个世界的希望,双眼朦胧又明亮,那是他的天堂,这个心地比一般人敏感十倍的阴郁少年,这个大部分功课不及格的多余的人却是我的英雄。我不能表达什么,因为我连他那样玩世不恭的勇气都没有,生命压缩成一条仅向前无力延伸的线,有时尝试红得如血的酒浆,却害怕露出一点形迹来,由于书读得太多,想得太杂,永远找不到可以相信什么,连自然本身也怀疑着,它创造了春天,也亲手让其枯萎,找不到凭借的我如半空中的雨滴沉沉落坠……当然我只能一个人冥想,甚至无人可交流也懒得受白眼,所以对于漂泊的零余者有莫名的接纳和同情。——何必谈这些呢,我已经觉得自己的文字太拉杂了。

后来霍尔顿打算到乡下去乔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人体健全的功能反会撕毁自由,可是唯一肯听他讲的妹妹令他欲罢不能,终于他心情沉重地目睹小女孩游乐时的轻盈身影,心儿变做了冰点,在外流浪多时的他从不属于他的黑暗世界回到那个属于他的凉薄世界里,他怎样回家,怎样生了一场病,都成了谜团,他不知道下个学期应该如何,就像我们都不知道一样。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