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后感1300字一:(1328字)
借着电影《白鹿原》的东风,重新看了一遍小说《白鹿原》。
从来,我认为长篇小说都可以用波澜壮阔来形容,长篇小说《白鹿原》当然更不例外。小说以关中平原上白家鹿家为主线条,刻画生动的描写了从晚晴到新中国刚刚解放阶段一群不同性格、不同追求的人物。
白嘉轩:白鹿二家老族长,坚持族规,身体力行。在国民党疯狂抓丁委派保长之际,充分表现出了老百姓最基本的智慧,让二儿子新族长白孝武躲到山里去。他最终的结局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众最典型的养老思想:不要飞黄腾达,平安既是福。
白孝文:白嘉轩大儿子。当老实本分的他遇到鹿兆谦(黑娃)的老婆田小娥时,天地发生扭转,白孝文卖光了自己名下的房屋和土地,还染上了毒瘾,与田小娥天天欢歌,最后沦为乞丐,几近毙命。最后死里逃生,凭着曾经的学识,当上了保安大队队长,由于反正起义有功,当上了解放初期共产党的白鹿县县长。
白孝武:白嘉轩二儿子,世袭的新族长。做事有板有眼,守规矩,知分寸。
白孝义:白嘉轩三儿子。没有灵性,身体也不好,唯一的孩子还是从棒槌山讨要回来的。
白灵:白嘉轩的独女。聪明,任性。进了学堂之后,就参加了共产党的组织,先与鹿子霖幼子国民党军官鹿兆海相恋,后由于政见不同,转与鹿子霖长子白鹿县共产党领导人鹿兆鹏相识,进而受党组织委派与之假结婚,日久生情,怀孕逃亡到延安,在左倾运动中被同志活埋。1950年,白嘉轩收到政府给予的白灵革命烈士称号。其子可考,尚在人间。白灵在书中是白鹿原上传说的白鹿的化身。
鹿子霖:是白鹿原上鹿家的代表人物,是乡约(本人理解就是现在的村长)。狡黠奸诈好色贪婪。有无数干娃。黑娃闹工会受追捕逃往他乡,田小娥求鹿子霖放过黑娃,鹿子霖趁机勾引田小娥。鹿子霖看不得白嘉轩好,唆使田小娥勾引白孝文。他家是靠祖爷爷勺勺客(厨师)卖尻子发家的,家训之一就是不做生意,考取功名。他想往四世同堂的生活,晚年只有幼子鹿兆海的儿子腾承欢膝下。
鹿兆鹏:少年求学,加入共产党,出生入死。得白灵之爱,其子尚在人间。白鹿原解放之际,被派往新疆剿匪,后再无踪迹。
鹿兆海:少年求学,后入国民党,位至营长。本发誓非白灵不娶,待得知白灵已与哥哥有子后,偶遇一长相极似白灵女子后完婚,留子腾。掳43缕日本士兵头发后,战死于中条山之战,被白鹿原上的人们奉为抗日英雄,厚葬。
鹿三伯:没有任何私心,一心为主家服务,是被白嘉轩称为世界上最好的长工。与主人相处的如同亲人一般,白嘉轩甚至送三伯的儿子黑娃读书。在亲眼目睹主家大儿子白孝文濒死的情况下,跑去田小娥的窑洞里用一把匕首杀死了田小娥。
鹿兆谦:鹿三伯的大儿子,黑娃。不愿意读书,跑去外地给地主做割麦客。在地主家结识了给大老婆泡枣的小妾田小娥,坠入欲海不可收,及至事发,地主不但辞退了黑娃,还休了田小娥。在得知田小娥在娘家脸面无存,受尽屈辱之后,毅然带田小娥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但是,在那时,在农村,这种事情是被看做伤风败俗的。所以,白嘉轩是不允许他们夫妻近祠堂拜祖的,同样,鹿三伯也不认这个儿子了。他们只能在村边一个黑窑洞安家过日子。在鹿兆鹏的鼓动下,黑娃参加了农会,但是在当时国共分分合合的大前提下,于是黑娃走上了参加国民党--土匪--保安队--起义--共产党的战斗历程,但最终被白孝文算计,死在了解放初期。
白鹿原读后感1300字二:(1385字)
忠实的《白鹿原》无疑是当代中国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大学时我已经看过了,由于认识不深刻,自己阅历也浅,具体内容已经记不得了。近来由于电影《白鹿原》的缘故,我又花了大概十天的时间把这本厚厚的巨著重新读了一遍,重新认识了书中的人物,也重新在这十天当中再次经历了另一个真实而又遥远的世界。
这本书讲述了发生在白鹿原这片土地上从清朝末年到解放后很多年的许多沧桑沉浮,讲述了白、鹿这两大原上实力派家族的世故变迁,更讲述了白、鹿两家的弟子们各自不同的人生沉浮。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使人拿起之后便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任何读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来评价《白鹿原》。在我眼中,《白鹿原》的历史背景就像一块巨大的布匹,而故事里提到白家和鹿家就是从漫长而广大无垠的历史长幅之中抽出的两根线,一根比较粗的是白家,一根较细的是鹿家。这两条线缠绕在一起,被织在宏大的历史画布上。如果定睛去看,还能隐约看到淡淡的痕迹;可是如果远远旁观,这两家的命运便深深融入历史长幅,无法看清。我觉得作者陈忠实真是名符其实;他忠实地记下了《白鹿原》的主要人物白嘉轩一家的生活和命运,并未有太多修饰。这些故事和历史是如此的真实,以至于在读的时候,我甚至相信白嘉轩看到的那只白鹿是真实存在的。
可正是因为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感到了无尽的伤感与悲哀。在宏大的世界和广大的历史之中,个人的命运真如九层浪中的小舟,完全无法控制。即使是书中神一样的朱先生,也有被阻于江边无法前行的无奈。更不用说其他的普通人,比如鹿三和黑娃还有黑娃老婆,比如白家的孩子们,更是在命运中随波逐流,失去控制。这里面的大部分的人物,性格和命运都随着身世境遇的变化而变化着;大概只有白嘉轩和冷先生、朱先生才是例外。
另一个触动我的,是书中触到的真实的人性。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每一个人的个性都是那么的丰满,没有扁平的。即使貌似反派的鹿家,也有体现出善心的时候(比如鹿家的第一代如何报恩复仇);即使是正面人物白嘉轩,也有骗人的时候(前几章就是说的白嘉轩如何通过骗的方式从鹿家买到了一块风水宝地)。至于其中部分的色情描写,我认为也是人性的表现,体现了人的真实欲望,就如贾平凹的《废都》和《秦腔》一般,因此并不让人觉得恶心。
另外,这部小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故事的情节和其中的深意,而且还有小说中的人物。《白鹿原》就是这样一部小说。白嘉轩、鹿子霖、朱先生、冷大夫,还有白孝文、鹿兆鹏、百灵、鹿兆谦等等,这些人无一不具有自己鲜明而独特的性格。白嘉轩的沉稳正直,鹿子霖的狡猾擅辩,朱先生的坦荡博爱,以及兆鹏的坚忍持久,百灵的灵活可爱……这些无一不的镌刻在了读者们的记忆深处。
最难忘的是白嘉轩豁达的心胸和以德报怨的行为,以及他那处变不惊的从容与镇静。
最难忘的是田小娥那么漂亮的女人死后却化为一股恶臭,人人难以接受。
最难忘的是朱先生对鹿兆谦说过的一段话:“读书原为修身,正己才能正人正世;不修身不正己而去正人正世者,无一不是盗名欺世;你把念过的书能用上十之一二,就是很了不得的人了。”
然而最难忘的还是白鹿原上那肥沃的土地,那肥沃土地上青嫩的麦苗,以及在这片土地上世代劳作的憨厚老实而又有些倔的永远只属于白鹿原的庄稼人们。
一个平凡而又多灾多难的世界,一个与众不同但却永不磨灭的世界,这就是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这就是白鹿精灵的故乡!
白鹿原读后感1300字三:(1350字)
《白鹿原》共四十多万字,从清朝末年说到解放后,清末的革命运动,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国共合作北伐,宁汉合流后的白色恐怖,抗日战争时期的血雨腥风,内战时期国共之间的殊死搏斗……这些历史性的大事件在农村—白鹿原上悄然上演的它们的余烟。主角不是高官劲军,而是一群朴实的农民,小说对它们进行了完美的艺术再现。
《白鹿原》给我最大震撼力的是全书弥漫着浓重的悲剧意味,悲剧人物对生活的无奈的悲剧,更引人注目的便是农村妇女的悲剧,男人的附属品注定是她们的宿命。
田小娥,一个年轻貌美的少妇,遇到了年轻气盛的黑娃,心底那最柔软的地方被挑动了,被这个时代定性为“怪胎”的爱情萌生了。在她的生活里,爱情是一件奢侈品,是一种奢望。为了生活,嫁给武举人做小妾,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心中对爱的渴望被那口枯井禁锢了太久,这一刻,在黑娃的身上爆发。她似乎和《雷雨》中的繁漪有某种相似之处,相似的爱的渴望,田小娥在黑娃身上找到了爱,繁漪在周萍身上找到了爱的寄托。但两人的结局并不尽相同,田小娥愿意放弃小妾的富裕生活,冲破封建传统,随着黑娃同甘共苦。而繁漪呢?
当她愿意放弃母亲的身份,放弃儿子,放弃一切跟随周萍浪迹天涯时,周萍害怕了,害怕失去地位,失去经济的依靠,他承受不了繁漪的强烈的爱。所以,跟繁漪相比,田小娥是幸运的,即使族里不让他们进祠堂,赶他们走,他们不得已住到了原外的破旧的窑洞里。她没有抱怨,只说了一句“嫁鸡随鸡”。中国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在这句话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阐释。她没有抱怨房屋有多破旧,饮食有多难吃,她只求和黑娃同甘共苦,好好过活。但是,田小娥就注定是个悲剧性人物,黑娃闹革命被打跑后,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地住在窑洞。为了救黑娃,她去求鹿子霖,而好色的鹿子霖给她下了温柔陷阱,那她是从他?还是不从?最后,她选择了前者,出卖自己的肉体来保求生活的延续。可想而知,她成为了鹿子霖搞垮白嘉轩的棋子,去引诱白孝文,被捉奸遭拷打,这一切她都认了。她为了生存不得不听从别人的安排,到最后被鹿三杀死,以至发臭腐烂才被发现。族长下令把窑洞封掉,防止臭味外露。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之后原上发生了瘟疫,死了好多人,路三也被田小娥俯身。村民都传是“那个女人阴魂不散”,全原都建议为“那个女人”建庙,供奉她,身为族长的白嘉轩坚决不同意,最后一致决定在窑洞那建一座塔,将她永远压在塔下。田小娥悲剧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她一生都想成为白鹿原上的人,最后被压在塔下,永远留在了白鹿原边上,驻足观望着原上发生的事情。
田小娥在那个时代应该算是个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的妇女形象,是一个保守与反叛的矛盾体。她敢于冲破封建思想与黑娃私奔,却又委身于鹿子霖的权贵之下,颠覆了忠贞的烈女形象,是世人所唾弃的“不干净的女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女人,让人感到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存在。但是她仍摆脱不了男人对她的束缚,与其说是男人对她的束缚,不如说是她对男人的强烈依附。当黑娃被打跑后,她没了生活的依靠,男人的依附,此时鹿子霖闯进了她的生活,她欲拒还迎,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便依附在了鹿子霖身上。她对男人的强烈依附性是她悲剧命运的致命点,也暴露当时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的卑微,她们为了生存,生活只能依附男人,成为男人的附属品。
田小娥,悲剧人物对生活的无奈地悲剧。
白鹿原读后感1300字四:(1366字)
上中学的时候,读过一次《白鹿原》,回忆起来已经什么印象都没有了。最近又重读了一遍,有不少感触,担心再过廿年后又不知所云,就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也让自己能够好好思考下自己。
朱先生和诸葛先生
书中有不少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少言寡语的朱先生。尤其是在看朱先生去世的那一篇时,我流泪了。几页的篇幅,我边流着泪边读,花了近半小时才读完。
描写朱先生的笔墨不是很多,但是都充满了神奇和高尚的形象。我不禁想起了三国里的诸葛先生,他们都被描述成了半仙。忽然有个猜想,朱先生之所以姓朱,是不是因为作者也我也有同感。神奇的预测当然给他们的神秘形象加了不少分,但是我所敬佩的是,他们都能够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对世事进行洞察,从而把握时局的变迁。朱先生和诸葛先生所处的时代都是乱世,不要说分析世事,就是能够保全自己都是个问题,这在书中也有类似的描写,但是朱先生做到了,诸葛先生更是引领了时代的变迁。而我,也算是个知识分子吧,在互联网发达,信息量巨大的今天,却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仔细反思下,朱先生能够成为一代儒学大师,不仅仅是在读书,而更多的应该是运用从书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足够的思考。而我们呢,天天忙碌于繁杂的事务,不多的休息时间又被娱乐时间所占用,缺乏足够的思考,甚至没有思考。这种状态下,只能成为和鹿三一样的现代化长工了。
做一个正直的人好难
写完这个标题,忽然迷茫了,什么才能算一个正直的人呢?我想:是否可以定义成一个有道德的、不为个人的利益而趋炎附势的人呢。这肯定不全面,容我觉悟再高些,再重新定义吧。姑且先按照这个标准来分析吧。书中正直的人当属白嘉轩了,身处当时的时代中,他达到了族人的道德标准,同时也没有像鹿子霖一样向执政者趋炎附势。他靠自己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使自己成为了一个有道德的人。他在坚持自己的道德理念的同时,也牺牲了很多,包括自己的儿子。不过,令人敬佩的是,他最后还能以宽阔的胸怀,重新接纳白孝文、黑娃等人,更凸显了他对正直的诠释。能够在那样一个时代,而不受时代的当政者所左右,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包括,他让二儿子躲到山中避祸的做法,也采用了一种合理的方式,达到了不趋炎附势的目的。而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在面对社会上的种种诱惑,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坚持道德标准行事,不向不当利益低头呢?在这里,我也应该向白嘉轩一样反思下,有没有做过类似骗鹿子霖的事情。
孩子的起跑线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书中的教育主要描写的是第三代,包括白家的两子一女,鹿家的两个儿子,以及黑娃。他们初期受到的都是白鹿学堂的教育,除了黑娃辍学外,其他五人都进入了镇上接收了新学校的教育。应该说,他们都是在一个起跑线上出发的,但是他们五人的境遇可是天壤之别了。
看到现在家长们都趋之若鹜的让孩子学这儿学那儿的,期待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人生就像一场接一场的马拉松,纵观全场,有几个在起跑时领先的选手能够第一个到达终点的。而最终到达终点的选手恨不得前面一直有人领跑,在临近终点的时候再把所有人都甩在身后。当然马拉松比赛最终的冠军只有一个,而人生中的成功者可不止一个。因此,现在的父母们大可不必把当前的教育对孩子未来的影响看得那么重要。大部分父母现在累人累己的生活状态,真不知道是怎么时候开始的。想来应该是财富增加后的产物吧。
让孩子快乐的度过每一天,让孩子们在回忆时有美好的童年。
白鹿原读后感1300字五:(1319字)
《白鹿原》是同寝二姐推荐的一本书,推荐这本书的大背景是我莫明其妙的有两门专业选修课没有选上,于是乎本人本学期就只有六门课,每周整整有三天没课,在这么空荡荡的安排下,就想多读一点书,多体味一下人生,多了解一些历史。当时远没有预料到现在的忙碌与无奈。这是后话。
《白鹿原》是以清末到建国这一中国人永不能忘却的时段为历史背景的,通过白鹿村这一个缩影剪辑出当时的国民状态——有与时俱进的,有封建保守的,有随波逐流的,所有的人物都极具典型性。
让我感触最多的莫过于白嘉轩和鹿子霖这两个同辈人走的完全不同的路,做的不同的人。
对于白嘉轩这个人物,脑海中总是一个矛盾的形象。他是极注重封建礼教的,所以他修祠堂,不让黑娃和小娥进祠堂拜祖;他的整个家庭都得严格遵守家规,百灵放肆,纵使全家人都娇惯于她,他也毅然决然的将她赶出自己的生活。但是他又不是完全的封建古董,在孝义媳妇一直未孕的时,他却能托母亲提出让兔娃与孝义媳妇同睡得子……
其实感触最多的是白嘉轩和鹿子霖的整个做人方法,白嘉轩一生几乎都是坦坦荡荡,家教严格,族规严格,儿子犯错同其他族人受到同样的惩罚;另外他十分懂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的哲理,在自己落败时,没有成为白家的罪人,没有变成败家子,而是在父亲去世后撑起家里的一片天;在自家兴隆之时,依然低调行事,直到生命将尽时,看到疯疯傻傻的鹿子霖他都没有得意忘形过。还有一句古语“宰相肚里能撑船”在他身上得到了真实的演绎。在鹿子霖阴谋设计孝文入火坑又设计买走白家房如此伤脸面的事发生之后,在日后鹿子霖入狱他仍能让儿子为其跑前跑后;黑娃当土匪指使人打断他的腰,使他挺拔的身躯佝偻的像条狗,他依然能容下回头的黑娃。他所有以德报怨的行径都让我触动不已,为什么人可以做到如此地步?他教育子女的方式也让让我改变了以前的观念,做一个假设,如果,当时他资助了落魄的孝文,那么孝文还有日后的风光吗?
虽然对他的正面措辞很多,但是有一点,我是不能认同的,就是书中在最后说孝文就是他碰到的“白鹿”给白家带来的最大荣耀。我觉得白灵才是,刚烈的白灵,如果没有后期的迫害,会不会是下一个“穆桂英”?也许是因为我对烈士们一直有一种崇拜,这种崇拜总是会使我有不同的假设,在这里,对白灵的假设就是,假设她不是被迫害而死,假设她死的更有价值一点,那又是怎样的场景?那鹿鸣又会是怎样的一个人?
对于白灵与鹿兆鹏的结合,在本书中他们应该是最幸福的一对,但是他们有机会为了共同的目标并肩奋斗这一点就会比别人滋生出更多的满足感,而这一点,恰恰是兆海所不能满足的,他们的结局只能注定是分离。
鹿兆鹏这个角色在书中应该是最有追求,最潇洒的一个,经历了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双重身份,再到弃过从共,到成为悬赏的逃犯,到与家庭的决裂,与白灵的结合,他的心灵经历的是怎样的苦涩?当他斗自己的父亲时,当他怀抱弟媳时,他承受的是怎样的道德谴责?是信仰让他义无反顾,是爱情让他勇敢直前。他是一个活脱脱摆脱封建束缚的唯一君子。
作先生就要做成朱先生那个样子,天之事,地之事,人之事,鬼之事,皆在心中,皆明了。就连最后离开人世都没做任何附加的俗套。
其实还有很有很多很多的感言,只是小女子不才,没有更多的文字来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