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1000字读后感 >

呐喊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17-06-12 08:18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呐喊读后感1000字一:(1242字)

我已经很久没哭了,应该差不多快半年了。

不哭,总觉得有点不踏实(特别是像我这种爱哭的人),它也许让你太过于理性,似乎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得一清二楚,而缺少了那份属于自己的感性认识,不恰当的比喻一下,有点像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下午,我看了《呐喊》,从《狂人日记》到《社戏》,看是说看完了,可觉的没有老师的讲解,心里总是空空的,只把它当作一片普通的小说在进行阅读。

晚上,我一个人看了《十月围城》,也许有了下午的铺垫,晚上不知怎的,竟然哭了。

可能文字不如影像来的那么深入人心,但在看电影的时候脑海里竟全是鲁迅笔下的那一群群看客,鲁镇的点点滴滴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革命,是十月围城的背景,在革命的道路上,一位位战士牺牲的场景历历在目,他们有的怀揣梦想,和孙中山先生“医治”中国人腐朽的心灵;有的虽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国家大事,但为了报答恩情,他们义无反顾的走向了革命这条不归路。他们的作用和鲁迅是相同的。他们呐喊,希望腐朽的中国人站起来说不;他们牺牲,为了新中国更美好的明天。一切的一切,文人和武士都是为了两个字——国家。

“吃人”是狂人日记中的一个关键词。主人公认定这个世界是一个吃人的社会,他勇敢发出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容不下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心声。十月围城中的李少白就像是其中的主人公。他教书,教给学生先进的西方思想,创立《中国日报》,带领学生上街发报纸,搞游行,告诉人们封建的君主专制需要改革,中国人民需要一个新的中国。

然而,麻痹的中国人没有觉悟,吃人的社会在继续蔓延。在这样的社会中,滋生出一种叫做看客的一群人,他们更加可怕,不但数目庞大,而且人数增长极快。他们不动手杀人,用的只是一双眼睛和一张嘴。

在观看日本人残害中国人时,中国洋留学生在笑,他们是一群看客;在看到八大义士在奋力脱险时,他们围成一个圈,指手画脚,似乎这不是一场拯救中国的行动,而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功夫表演。

《药》是最能揭露这群看客真面目的一篇文章,华老栓用被统治阶级杀害的革命人夏瑜的鲜血蘸成八血馒头治病。一个革命者为群众解放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被人们当作治病的良药,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我意识到了长期的封建统治对人们的伤害有多大,他们渐渐变得麻木而愚昧。

“今天,如果再道何为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作革命。”八大义士至今还让我震撼。如今的我们虽已不在生活在封建专制的制度下,但再读鲁迅的《呐喊》,你会感受到一种精神叫做——爱国。

虽然只有简短的两个字,但它所包含的内容是有些人一辈子也不懂的东西。“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个字,家庭成员间,情侣间……但却很少提到我与国家之间。我认为我们现在中学生的爱国绝不是停留在表层面上,而是真正的参与者,虽不至于为国家献出你那条“龙子”命,但也要你在异国他乡时刻关注着祖国,在祖国有困难时尽你的所能伸出手去援助,这就是我眼中的爱国,很简单,但要坚持做下来,需要用心。

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呐喊》这本书也许就是去了它存在的价值了。

呐喊读后感1000字二:(1052字)

从高中毕业之后,就再也没有读过鲁迅先生的书了,对其的印象,也就模糊地停留在区区几篇课文上。当时觉得先生的杂文语气很冲,而小说的文笔晦涩难懂,一些童年的美好描写固然可以理解,但是对阴沉压抑的社会现状的描写就看不太懂了,多年后,反过头来再看,除了对一些熟悉的文章、段落、描写感到亲切外,结合自己的社会阅历,对文章确也有了新体会,“于我心有戚戚焉”了,文笔晦涩已经变为简洁,人物形象似乎也变得更为鲜明,想来是因为自己见过听过一些类似的鲜明的实例吧。

《呐喊》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是我重读鲁迅的开始,好多熟悉的文章。其中《自序》和《阿Q正传》是百看不厌的,《狂人日记》、《风波》、《孔乙己》、《药》、《故乡》、《社戏》读着也都有意思,《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端午节》、《一件小事》读着一般,《鸭的喜剧》和《兔与猫》最一般,尤其觉不出和呐喊的关联来。

后面感兴趣的,还有《彷徨》、《朝花夕拾》、《故事新编》以及一系列杂文,比如熟悉的《纪念刘和珍君》和费尔泼赖等,至于全集,先读完上面之后再看意愿吧

同时,有鉴于自己读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的不良习惯,把文章中的一些句子也专门摘出来,多读多看,免得自己能看不会说不会写,转换不成自己的。

《呐喊自序》

《呐喊》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收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作品。自序中,鲁迅先生讲述了自己的从文历程:少时家境殷实,后因父亲生病,家道中落,看惯人间冷暖,学洋务,知道了西医之学,有感于少时经历,改学医,志在医人身,后来又有感于国人的麻木不仁,弃医从文,望能用文艺改变国人的精神,医人心。

虽然说先生自说当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但是也只在夏瑜坟上的花环处给了人希望,其他的结局都不甚美好:穷知识分子孔乙己和陈士成都死了,勤劳的单四嫂子的宝儿也死了,一贫如洗的无产阶级阿Q被当作革命党砍了头,至于狂人日记的主人公,谁知道是真的候补去了还是已经下了众人的肚子。通过这一系列故事,我们看到了社会的麻木、愚昧:革命不成功,人们也只是看客、谈客甚至人血馒头的买家;即便成功,对民众的根本也没有影响,尤其其中又有多少是如阿Q般只是希望得到“我想什么就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的权利?真正的革命者慢慢的也就被纪念所遗忘,对乡村大众的影响,更只是头发的故事。这种铅云般的麻木愚昧,笼罩着整个社会,厚重的让人喘不过气来,只想大喊。通过这种大喊,想来可以惊醒几个铁屋中人,把希望留给未来。

辛亥革命从某种意义上并没有成功,因为其既没有动摇制度的大众根基,又没有开启民智,旁观来看,倒像一场闹剧。

呐喊读后感1000字三:(1248字)

说实话,起初读《呐喊》是因为它薄,以为很快就可以读完,然后很快地交差。后来才发现,我错了,虽然薄,但其实并不好读。相反,我花了好多的时间,才真正读完。

《呐喊》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批判者”——鲁迅先生,大师的作品,向来要人不断琢磨。我记得,从小学开始就开始学鲁迅的文章了。每篇文章往往要教两三天,足以见证其文章的深奥性和重要性。文章重要,人也相当重要。到底鲁迅有什么样的魅力呢?当然是其精湛的文学造诣。但是,鲁迅的学问在文化圈中并不算高,甚至还有人戏称他为“空头文学家”。那么为什么鲁迅依旧可以成为一名成功的文学家呢?道理很简单,作为一名文学家,其最重要的素质当然应该是对社会现实的体味、提炼和表述能力,以及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从医学而“半路出家”的鲁迅,也正具备这些特异的素质。而鲁迅作品的真正价值,也正在于其中体现出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在于其对改造社会、改造人性、促进社会进步的深度关切。真正的一本好书,其作者对读者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

每篇小说都有自己的人物,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好的故事,向来要人不断琢磨。《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对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杂糅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狂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族,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孔乙己》,讲述了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孔乙己是个善良的人,但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常被人取笑。为生活所迫,偶尔小偷小摸,终于最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折磨下默默死去。《阿Q正传》,塑造了以“精神胜利法”为主要特征的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阿Q一无所有,靠打短工度日。在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下,受尽欺凌,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苟且偷生。直到遇见了辛亥革命,他是多么向往革命啊!但现实总是残酷的,“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并且勾结官府,把他充作“革命党”拉上法场枪毙,而阿Q对自己的悲剧至死不误。《药》,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制成“血馒头”为儿子治病。还有反映农村生活的《风波》《社戏》……

小说的语言,很简单,很朴实,可是事实上是,这类的语言,向来要人不断琢磨。打个比喻,小说的语言就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但却可以如此深刻,如此发人深省。鲁迅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鲁迅曾说:这些作品的出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激动了青年读者的心”。同样的,也激动了我的心。我甚至可以体会到,鲁迅心中的那份焦急,那种恨铁不成钢。《呐喊》,他一定把许多人叫醒了,用语言的力量。

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座高峰,迄今为止我读过最好的著作,这就是——《呐喊》。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