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200字一:(1287字)
一直在听同学说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很好看,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没看过也听说过,现在终于有缘借到这本书,看了。
原来想着这本书应该是写缠缠绵绵的爱情,可是看完后,我真的有种震撼,我总觉得这本书会给人一种深深的孤独感以及一种死亡的淡然。“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生的一部分……”“我们活着,同时孕育着死亡”。
生死与爱情是《挪威的森林》的两大主旋律,也是我们人生的两大主题。生死,木月的死,到直子的死,令我感受到:不管拥有怎样的真理,失去所爱的人的悲哀是无法治愈的。我们惟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地软弱无力。我想这也是即使直子和边渡做过一些与木月做过的事,却依然没有爱上边渡的原因吧。
爱情,《挪威的森林》里确实有太多太多的爱情,就像森林里有各种各样的树木一样,它们播种,发芽,长大,抽枝,但却没有开花结果。
初美爱永泽,但永泽的畸恋观让他们永远不可能结伴同行,于是她只好割腕自尽;直子爱木月,但她却永远不可能为木月湿起来,因为他们就是彼此,熟悉得好似同一个人;渡边爱直子,但直子无法把他当成真正的恋人,即使和他发生过关系,直子最终还是拣选了死亡——拣选了木月;绿子爱渡边,即使她的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却还是无法驱散渡边心里那一抹与死亡相系的羁绊;渡边爱绿子,但他还是觉得对直子有愧,即使最终他呼唤的是绿子,却不清楚自己的灵魂已飞向何处;玲子爱丈夫,但她不愿意成为他的包袱,在她意识还清醒的时候,就选择了远离家园的净土,将自己关进了疯人院。
每一段爱情都是如此的纠结,如此的令人叹息。在情感的海洋里,我们“纵使听其自然,世事的长河也还是要流往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尽人力,该受伤害的人也无一幸免。所谓人生便是如此”。
那承载着我们可怜爱情的孤舟最终将靠向如何的彼岸,是会顺利抵达还是会中途触礁,是会接受阳关的洗礼还是会经受暴雨的侵袭……这一切的一切都太不可知,太不为我们个人的意志所主宰了。
看完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或许说我很难接受这样的故事情节吧,除了死亡的笼罩,剩下的是浓厚的孤独感。我也很难理解为什么木月会自杀呢?有直子的爱情滋润,有边渡的友谊照耀,生活不应该是挺美好的吗?是因为自身的孤独,是因为自己都看不到他们的美好吗?还是学业上的压力,前途上的迷惘呢?但这至于自杀吗?这会不会太随意呢?永泽说:“人生中无需理想这种东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为规范。”他又说:“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应做的事。”为了这个就放弃一个深爱自己而自己也爱的人,而选择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值得吗?我们这个社会,在这样的冷漠的人群中,图有网络的温暖,却不需要绅士,我们只需要一个真正的男人,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脱离了社会性那样的一个单一的人,如此而已。
我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有时我想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承受的无奈与孤独也不一样,但当我们要做抉择的时候,还是慎重一下吧,或许我们个人的感受很重要,但我们不仅仅是我们,我们还是父母的女儿,朋友的朋友……多看看身边的东西,我们的世界或许会变得明亮!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200字二:(1297字)
标题不知道怎么写才好,只有“读后感”比较贴切,让我想起小学时期老师布置的周记,那个时候每每到周末就很头疼,不知道写什么才好,就常拿读后感充数,可真是,今时不同往日。
此文只为纪念……
说起《挪》,在我初中的时候同班的雪雪就在我面前大肆宣扬她手里捧着的方正厚重的正版文献,现在想起来,当时估计只是匆匆一瞥,记忆到如今,不知是“村上春树”名字太另类,还是雪雪在诉说时眼里的异光,至今我可以确定那种异光里有一丝是迷惑,一丝是了然后的无语。而让我不确定的是,那时的她究竟有没有看懂,现在的我算不算看懂。
我所拜读的《挪》是室友所托替她从图书馆借的,也许是为了填充少时引起的好奇心,在昨日午后终于第一次看到了村上春树的名作。不禁再次感叹文化的差异不是所谓的全球化能够影响的,根深蒂固,浸入骨血的东西赐予看待世界的不同的眼睛。从而,在人生路上相同的风景有了不一样的颜色。记得日语选修课的老师曾经试图描述日本文化时,举了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死亡应如四月樱花。在她的描述中,美丽的樱花在绚烂的鼎盛时期选择纷落,在消亡前留下最后一瞬间的美丽,死得凄美,壮烈。那位气质文雅的夫人以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自己宁愿选择早些离世,也不愿疾病缠身,孤老病死。让我想到《挪》里的玲子,两者虽年纪相仿,却万不可相比较。
如果说,木月,直子的姐姐,学琴的漂亮女同性恋是异类,直子和玲子是受害而被同化的人,那么文中的渡边君就是与被同化的命运斗争成功的人。爱上一类人,而那一类又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中间人的确不好做。然而,总有一天要做出选择:要正常还是不正常?想到这,一部泰国电影《YesorNo》已经期待很久了,很美好的感情剧,关于两个相爱的女孩面对各个方面的压力所要做出的艰难决定:Tobeornottobe……时间的流逝铸就日新月异的世界,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今天,真情可贵,又何必在意是谁和谁之间的?只希望这种真情实意是建立在责任之上的,最最讨厌和痛恨的就是自私的爱,像有些小三顶着爱的名义将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爱谁不好爱上有妇之夫,真给女人丢脸,倒不如大大方方说是为了钱,或许能赢得些同情。因而倒是很赞赏《保卫爱情》的结局,但倘若活泼听话的女儿没有在车祸中幸存,那就不知道最后疯的人有几个了~啊哦,扯得有点远了,总之对于渡边君开始的时候一边说爱直子,一边却频频身体出轨坚决反对。性和爱是不一样,但对那些禽兽男和不知自爱的女的恶心至极,还好,我现在的生活一片净土。
模糊记得,不管是木月还是玲子,都对渡边说过,好好活着,好好替她们活着,活出她们也应有的精彩来。人活着,是为了让别人不难过。活着的艰难可以从冯导的《活着》可见一斑,可有时候生活告诉我们:感觉到痛苦是因为距离死亡太远。所以渡边努力去活着,为了知己直木,为了悲惨的直子,为了可怜的玲子,为了爱他的绿子,努力活着……
而现今幸福的我们,在这个拥挤的一方天地,也要努力活着,活出精彩,为别人不难过,为生命可贵,为这世间依然存在的真情~
(题外话:开始写本文,是上上个星期,期间断断续续,思路断了好几次,结果写得杂七杂八,但也总算有个结尾嘿嘿……蛮开心的,总算有个长文了~)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200字三:(1309字)
赋序者在序中说道:“村上作品中最能让我动心或引起自己共鸣的,乃是起提供的一种生活模式,一种人生态度:把玩孤独,把玩寂寞。”在我读《挪威的森林》时,也是感受很深的一个地方。孤独和无奈,但是,这种被世人所业务、所认为是贬义的状态。在村上的笔下成了有价值的,正面的,因而不妨赏玩的对象。实质上这也是一种自我保全,自我经营,自我完善,一种孤独自守,自娱,自得,自乐的情怀。
渡边,本书的男主角,一个普通得让人难以留下印象的男生。他对学校这个小社会内部虚假、肮脏也是很厌恶的,但他却也没有去改变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点逆来顺受的意思,因为他很清楚这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是渡边的无奈了。
他有典型的大学生的特点:孤独、迷茫、他并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或将要去哪里。他读书、去酒吧、交朋友,感觉都很机械,只有在等直子的信或写信给直子时,才感受到他的感情……
渡边的心理也不太成熟,他在寻找一种既不伤害直子,又不伤害绿子的方式,很明显,这种方式是不存在的,“如果每个人正义都大行其道,每个人都得到自己的幸福的话,必然导致混乱”,在直子死后渡边想通过旅行来找回自己但却失败了。直到渡边见到玲子,玲子说“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此时应该说渡边解到了,相对于已经失去的更应该珍惜眼前存在的,应该停止对生者的伤害。所以,在文首有这样一段贯穿始终的话:,“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木月死后直子和渡边的关系便开始了。木月在死前见的最后一个人直子而是渡边,这似乎应该是木月把直子托赋给了渡边,直子在死前见的最后一个人也不是渡边而是玲子,同理应理解为直子把渡边暂时托赋给了玲子。
对于直子——本书的女主角之一,读来只是觉得充满怜悯,哀其不幸。至于感受,却是没有过多的体会。
然而,对于绿子,却有一种深深地震撼。她美丽、聪敏、坚韧。同样是面对这个令人无奈地现实,可以说,她所遭受的灾难更多,她所承受的无奈更深。但她活得比直子更好。如果说直子是柔弱的、避世的,读她,会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那么,绿子是坚强的、鲜活的、入世的,读她,会感受到她旺盛的生命力,坚韧的毅力,和苦中作乐的乐观、自我调侃的坦然。面对生活的苦难,面对亲人一位接一位在经历了非常的痛苦后慢慢死去。她独自承受下来。还在窘困中学会一手好厨艺——如此积极的生活态度,岂不让人顿生敬意。
绿子从心理上表现得相当的成熟,甚至很有策略,她很明确的向渡边表白,因为她尊重自己的感受,也尊重渡边的选择。当渡边因为陷入对直子的思念而忽视了她时,她选择告诉渡边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并选择暂时离开让大家可以冷静的思考。
永泽也是一个悲剧的人物。他注定会成为这个社会“精英”的人物,他暗熟在这个社会成为“精英”的规则——“绅士就是做他应该做的,而不是做想做的”(这是永泽的无奈),社会的压力,家族的压力以及周围人对他的看法都注定了他永远都无法做一个随心所欲真实的自己,他在为这些看法活着,为别人活着。所以,他只能在生活作风上放浪,以这种自虐式的方式去尝试随心所欲的感受。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静静的、关于青春的著述。小说呈现出一种淡淡的感伤,那些迷茫、那些无奈、那些孤独,夹杂在青春年华中,读来深受触动。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200字四:(1304字)
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是因为觉得自己是大学生了,不应该经常只会读一些言情小说,是时候读读名家的著作才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我从图书馆借来了《挪威的森林》,
刚开始读的时候很吃力,因为故事是以倒叙作开头:主人公渡边君与过世好友的女友直子的相逢为契机,展开了渡边在两个个性截然不同的女孩子——抑郁柔弱的直子和开朗热情的绿子之间的感情纠葛。刚开始读的时候真的挺郁闷的,因为日本人的名字很难记得清,而且时间上也很混乱,就这样翻过来又覆过去的龟爬速度,我开始走进了《挪威的森林》的世界。整个故事平缓舒雅,略带感伤,是百分百的爱情小说,情节也相当的平淡,没有什么跌宕起伏,峰回路转之类的套路。但读完后心情就是有点忧郁,有点颓废,好像明白了点什么又好像没有的感觉,捉不准是怎样的心情,就想心里穿了洞,有什么东西在慢慢的失去,又有什么东西在慢慢的侵蚀似的。
读完整本书,我脑海第一反应就只有三个字:精神病!不是说作者写得多难以令人接受,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心里其实都是住着一个精神病人,每个人的多多少少都有点这个或那个的毛病,有的人把这病症并表现出来了,就得住进精神病医院,有的人一直把它隐藏起来,就是一直的压抑,直到某个时刻的爆发。就像木月的死,其实我读完后一直还是弄不懂木月是为什么死的,但是他的死又好像是必然和迟早的事似的。还有直子,她自从木月死后她就永远活在对木月的爱下——“不甘愿被折离枝端失去了灵魂。不能做坚韧的行尸走肉。宁愿自毁至形容狰狞,被人丢弃。如此,这短而无救的美才深如骨髓,令人怀恋。绝不苟延残喘”。这样刻骨铭心的爱如何释怀呢?或许也真只有死才能获得解脱吧!现实中的世界就想一个巨型的精神疗养院,每天都有人住进来,也有人康复出去,在里面的每一个人看起来都很正常,但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病,心结。但是也有的人康复了也不敢出去,就像玲子那样,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住久了,就害怕接触外界新的事物,所以就一辈子蜷缩在自己的贝壳里,黯然无趣。
再来就说说主人公渡边君吧,就想他自己所说的,自从木月死去后,他的时间也一直停留在18岁,再不能向前推进了。他从一个活泼开朗的男孩变成一个无所欲的男人,大有一副天下无谓的姿态,其实这样活得比任何一个人都辛苦,比起敢死队的真率,他的生活逊色多了。敢死队会认认真真地过活,爱地图拉,做体操拉,虽然成为笑料是事实,也改变不了他生活的原始轨道,力图坚持自我的目标实在令人钦佩。虽然绿子的出现让渡边挣扎过,他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直到直子的死噩耗传来,终于为打破这僵局提供了契机,直子死后,在直子病友兼朋友的玲子的鼓励下,渡边终于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整本书更是弥漫着那种伤感、颓废的情绪,人物内心那种都市人焦灼、空虚、迷乱、脆弱表达得淋漓尽致。传说,挪威的森林是一片会大得让人迷路的森林。每个人的情感世界总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即使是最心爱的人有时也会无法到达。但是无论我们走不走得出这片森林,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活下去,不要一味的沉溺在过去的悲伤当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去冲破思想的囚笼,从悲哀中挣脱出来,去迈向幸福!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200字五:(1311字)
应该说,村上春树不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作家。综观他的小说,缺乏流行小说的紧凑情节,没有大悲大喜的人物刻画,也没有大删大合的细节。所以有很多人不喜欢他的作品,觉得读不下去。可反过来看,这样一部缺乏流行因素的作品可以流行日本甚至中国,更体现出它的非一般性的阅读价值。
作为一个生活在60年代的人,村上春树将那一代无因的反叛、莫名的落寞用近似白描的手法展现,并打碎了所有人的眼镜,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他真实再现了年轻人的态度,用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对话描写,就是不用情节描写。
《挪威的森林》内容很简单:主人公渡边的好友死于意外,他喜欢上了好友的女友——直子。直子因心理抑郁住进医院,在此期间,渡边同时和直子以及照顾直子的铃子还有一位叫绿子的姑娘保持暧昧关系。最后,直子死了,渡边在冲破了好友之死的阴影后,与绿子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就像《珍珠港》《鸟人》以及数不胜数的反映战争、死亡的故事一样,渡边长时间的被死亡的阴影所包围,未知的世界是如此的空虚,而且无望。生,不过是死的开始。爱与生的苦恼是一个连尼采都没有参透的问题,何况渡边君!于是乎,渡边的许多做法让常人无法想象。他会找妓女——“觉得跟谁睡觉都无所谓”;他会逃学——“我终于得出大学教育毫无意义的结论”一切的一切,源于他对这个世界的恐惧感、失望感。
“人总是要死的”,这是小说中铃子对渡边说的话。当时,直子的死几乎让渡边崩溃。可是,自己的生活还要继续,不是吗?应该说,在遇到绿子之后,渡边的生活态度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绿子就像是积极向上的生活化身,慢慢的让渡边看到阳光,看到希望,看到生活的美好。最终,村上春树也没有逃脱俗套,希望战胜了失望,活着战胜了死亡,一个抛弃社会同时被社会抛弃的青年在爱情的力量下转了一圈又回到了社会中,个体最终溶入整体!或者,敢死队的生存状态更赋有反叛的力量?
青春的伤感和温情在《挪威的森林》的字行间流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青春年华?爱与痛,迷惘,不断怀疑,徘徊,在思考和等待中错过。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的在等待中错过,生活在十字路口,没有方向,于是你就无从选择,就算你是多么的接近生活的幸福,要是你在徘徊,你总会错过。但是青春需要热情,青春需要释放,积极的走出迷惘,积极的生活下去。不要在青春这美好的年华里走失,我们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美好,努力走出青春的迷惘。青春的旅程恍如单程的旅途,一旦启程,再也回不了原地,绿子的向上的生活态度给予我们启示,她的向往给予我们参考,青春不要太多的徘徊,勇往向前,不留遗憾。
再我看来,生活需要阳光,人需要坚强的活下去,要有绿子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尼采,有向往,人生才不会灰暗。接近幸福时,请不要犹豫,不能像渡边君游走于迷惘的边缘,直子的生活态度更不可取。生活中的我们要超越自己,不要打住前进的脚步,时光慢慢,希望不会落空,只需勇敢走出青春的迷惘,拨开云层终见阳光。
青春涌动,成长的艰辛和苦涩是生命中永不褪色的底片,年轻的我们风景无限好,在“莫名的落寞,莫名的忧伤”的忧伤中,有些人教会我们勇敢的面对青春,绿子仍然为人生抹上鲜明的色彩,我们需要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相信人生,勇敢的走出迷惘,迎接如花的青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