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1000字读后感 >

目送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17-06-01 08:52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目送读后感1000字一:(1002字)

雨一直在下,我的思绪也随着雨丝漫天飞舞,在这样的时节,这样的雨天,好像最适合听着音乐读一本好书,于是我和着轻音乐在网上漫步,不经意间又一次看到了龙应台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最初映入我眼帘的时候我觉得它应该与女人无关!

但是当她的作品引领我细细品味时,我才知道她是一位来自台湾的女作家,她的文字像涓涓细流般,静静的流淌。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能深入读者的心灵,她的文字平实却有着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今天我是第二次读《目送》了,确切的说是第一次认真的读,这是一篇读后让我有些酸楚和失落的文章,龙应台在文章里的每一种感觉都撕扯着我的心,让我感同身受。

《目送》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当我读到“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时,我的心有种难以言喻的痛楚!当读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一个人听音乐。”我们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对我们是如此的排斥与冷漠!

于是“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任谁看到这样的文字,都不免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这让我想起现实中的自己,现在我们总在抱怨孩子粘人,总希望能让自己多一点自由的空间,少一点孩子的纠缠,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想要跟她们亲近都将成为一种奢望了。

我们的现在就是孩子的将来,今天上午我还在跟表妹埋怨老妈太过唠叨,我都三十好几了还管三管四的。从上学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知道留给了母亲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离家,留给父母的只有背影!当车轮启动我目视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后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离家,母亲都会把我送到车上,帮我找好座位,而我却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妈,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妈妈都会固执的等到车子启动,直到我完全脱离她的视线……

感谢龙应台的这篇散文,是她让我读懂了老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奈!是她让我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应该怎样去对待我的亲人,爱人和孩子!怎样让我们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遗憾!

目送读后感1000字二:(1002字)

“你要一直往前走,不要回头,不要做那个只能目送的人。”

放下手中的青花瓷碗,眼前蒙起一阵水雾,模糊的视线中恍惚出现了一个身材矮小的老者,蹒跚着步伐。却看不清面容,只是佝偻着背,很低很低。

视线渐渐清晰,转移到了那本摊开着的,龙应台写的《目送》,全文充斥着的,是淡淡的忧愁,没有过多的神态体现,却能让人体会到那种在背后目送的心酸,就像一只小虫,在你心上撕开一道口子,痒痒的,痒痒的,却说不清那种痛楚。

文中的母亲看着自己的儿子一天天长高长大,自己却一天天的老去,原本总绕着自己转的小蜜蜂似得儿子开始走远,一点一点走远,终于消失在天边的晨曦中。可自己却无能为力,就如作者所说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想到了外婆,我轻轻摩挲着那只有无数细小裂痕的青花瓷碗,碗底烫着一个“福”字,小时候,每次我去,外婆总会用这只碗给我煮手擀面。上初中以来,我几乎没见过外婆,手擀面的味道,早就忘了,只清晰的记得,是外婆身上的味道,暖呼呼的,让人有安全感的味道。

今天早上,外婆竟来了,她踩着她生了锈的自行车,给我们送来了自己种的菜,妈妈下楼拿菜,我就站在窗口傻傻得看,外婆老了啊,背越来越弯,想起小时候,外婆在地里种我爱吃的玉米,她的手上满是茧子,走起路来直挺挺的,健步如飞。看着外婆有点吃力的爬上自行车,我好像懂了,“啊,原来是外婆老了啊。”对啊,我长大了,外婆老了,我目送着外婆骑着自行车慢吞吞的走了。想起六年级那个暑假,离开外婆家的情景。

“你要一直往前走,不要回头,别做那个看别人背影的人。”我向外婆要了那个青花瓷碗,紧紧握在手里,在小村黑黑的街道中,对着外婆重重的点头,要上车的时候,终是回头看了一眼,没想,外婆却也保持着刚才的那个姿势,看着我的,街道路灯坏了,看不见他的表情,只是见到他看到我回头愣了一下,笑着对我挥挥手。

外婆消失在小区的路口,半晌,我才收回目光,成长就像一个人总要拔光毛毛虫满身自卫的倒刺时,毛毛虫的感觉吧。像书里写的那样——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目送读后感1000字三:(1007字)

当今文坛,早已失去了像“鲁郭茅巴老曹”一类的超一流大文豪,只剩下两、三流作家们捉对厮杀,斗得天昏地暗。一时间,文学的天空上愁云惨淡;而就在这时,一颗新星从台湾的方向缓缓升起……

没错,这颗星就是《目送》的作者龙应台,她的《目送》以舒缓抒情的笔调,征服了无数读者的心。而在我看来,要想读懂《目送》,就必须读懂龙应台的世界和心灵。

从她的作品可以看出,龙应台,女,生于台湾,育有二子,已逾知天命之年。父已驾鹤西去,母仍康健。她看起来像任何一个普通的女性。但,正如她在《目送》中所言,自己的内在世界像大海一样深邃,这也是她能写出《目送》的原因。

纵观《目送》中描写亲情的部分,总是带着一丝哀愁但不悲恸的气息。从儿子的逐渐长大到父亲的骤然离世,她释放着自己的或欣喜,或忧愁,或平静,或忧伤,或悲痛,平静的语气中夹带着复杂的情感。其间不时穿插着一段段景物描写,看似随意,其实每一段都映射出她心中所想所忆,读之,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纵观《目送》中龙应台在老挝的几篇游记,则又成了一种风味。唯美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之下,掩不住这个国家的满身疮伤,龙应台更以她悲天悯人的广博情怀细致加以描写。读毕,我莫名其妙地、头一次地对一个陌生的国度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担忧,和伤怀,也头一次,看到了另一个民族刻骨铭心的痛。

纵观《目送》中记录生活的杂文,它们就没有这么压抑了。一件小事,都会被忠实的记录;新奇的第二人称和带一点儿乡音的文章,读之就饶有乡趣。但每一件小事都是龙应台的一个线头,牵出的是被人们遗忘的、得不到重视的大事。每每读到此处,我的心上就又压上了一块千斤大石,遥想这类问题,却愈想愈乱……

但是,除了这些之外,龙应台更让我佩服的,是她的淡泊。她并不将生死看得很淡,但她却很超脱:她热爱、尊重生命;也不恐惧、蔑视死亡。在《目送》中,死,仿佛是月光泻地的一片宁静;生,仿佛是野花丛中的一朵玫瑰。龙应台仿佛在用佛法、在用禅意、在用超然、在用平静打退、也迎接死亡。慢慢地,虽然,我还不甚懂这一切的一切,但心中也逐渐地、逐渐地浸满了顿悟之后的宁静,和感动。仿佛,内心深处的东西,开始重生。

《目送》像是一份厚礼一个惊喜,带你在喧嚣中找到平静,在冷漠中找到温暖,在困境中找到希望。它又是一面明镜,在“一片大好”中照出满目疮痍,在夸夸其谈中照出一个真理,在一片黑暗中照出一盏孤灯……让我们在《目送》中开启自己的“目送”吧。眼光送得愈远,就愈有收获。

目送读后感1000字四:(1083字)

“因此,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夏日的8月,翠绿的大地吐露着无限的生机与美好。对于每一颗渺小的草来说,它们正处于生命的全盛时期。经历过秋日的衰败,冬日的死亡,终于迎来春日的孕育,到达夏日的巅峰。

这就是四季的转换,六道的轮回吗。

对于拥有生命的我们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在漫长而未知的生命旅途中,赋予我们生命的父母注定要一路目送着我们渐行渐远,直到再不能睁开双眼。而我们,也必将背负着宿命目送着下一代人的成长,直至生命的尽头。一路上,那些曾经的欢乐与泪水,那些曾经的朋友和亲人,那些所谓的曾经与将来,到头来,也都只能交还与时间,随生命而泯灭。

这就是《目送》,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作为母亲的龙应台不会忘记,多少年前的那一天,亲自送安安去上小学。那最初的目送,与儿子不断回首的目光相对,带着爱,带着不舍,带着温暖。

再一次留下记忆,儿子已经长大了。16岁,21岁。母亲注视的目光未曾改变,可眼中的那个男孩,再不是从前的安安。虽然深知这是生命必经的一个过程,但面对儿子于拐角处倏然消失的身影,无限期望他回头一瞥的母亲,也只能寞然了。

从龙应台的文字中,并没有读出她对儿子分毫的责备或埋怨。只有那淡淡的忧伤,从字句间透露。也许是来不及适应,也许是不愿承认,所以,只能小心翼翼地将那份悲伤藏于心底,依旧睁着那双母亲的眼睛,把儿子的背影目送。

她或许还是希望,读过这些文字后的我们,能注意到我们背后的那双眼睛。即便处于独立期,也还能缓缓回首,接受那份带着爱,带着不舍,带着温暖的,目光。

在龙应台成为一位母亲之前,她也只是一个父母的孩子。父母目送着孩子的成长,殊不知有朝一日,孩子,亦要目送父母的离去。

是告别,是分离,是死亡。

世上没有一个词语能来形容父母。他们予我们的恩,予我们的好,予我们的爱,令我们无法想像他们会在我们眼中越走越远。即使事实最终如此,作为女儿的龙应台,也要将他们尽可能地多留在自己的视线中,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直到轮椅的背影没入门后……

直到那一天的来临。

最后一次的目送,“注视他,注视他,注视他的离去,因为你要记得他此生此世最后的容貌”。彼时,她再不是一位作家,再不是一位老师或教授,而是只属于父亲的女儿。那目光里,带着爱,带着不舍,带着悲伤。

…………

夏日的空气还是如此的闷热,但阖上《目送》,我的心已释然。这本生死笔记,不仅仅是记录了生命;那无数次“目送”背后,更是龙应台对时间的醒悟,对生命的珍惜。如果我们无力改变事实,如果我们无法阻止死亡,那么至少,请有所觉悟,珍惜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就是《目送》,一本生命随笔,沉重,细腻,凄婉。

目送读后感1000字五:(1089字)

20年前,女作家龙应台擎着一把“野火”闯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毫不留情的言者,一个冷峻的批判者,一个咄咄逼人的斗士。而生死笔记《目送》的出版,让人们看到了生活中的她。和天下所有的女人一样,龙应台是女儿,是妻子,也是母亲,有温柔,也有深情,乃至脆弱。她的生活充满了喜与悲。

温柔的母亲龙应台害怕赢了官却输了孩子,2003年,连任台北市长的马英九要求龙应台再做一届“文化局长”。但龙应台却坚决辞职,重归学者、作家生活。她说那时候忽然有种感觉,“很怕赢得了全世界,却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孩子是需要陪伴的,可惜那时候她亲爱的儿子安德烈已经是18岁的青年了,他从心里似乎已经对身为母亲的龙应台感到反感。就连幼子菲利普也认为她该继续为社会效力时,龙应台毅然决定离开政府部门,去香港一所大学当一名客座教授。离开台湾,龙应台说是为了重拾属于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她要重新认识两个快长大成人的儿子。这两个14岁和18岁的孩子已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了。

《目送》记录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写下了失败的脆弱,失落和放手,缠绵的不舍与绝然的虚无。她笔下的“生死”犹如烛光冷照山壁,给人留下无限的感伤。她的心中,该是多么的孤独啊!可她依然坦然www.guaze.com,时不时拿自我和灵魂对话:“不是没有孤独寂寞的时候,但是,如果没有好的伴,那还不如寂寞呢。”她说。

在经历了生活的起起伏伏后,龙应台慢慢变得温情。她越来越喜欢把父母挂在嘴上;她也终于慢慢地了解,“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我看到这也顿然明白了,人生就是一次次的目送啊!

龙应台有太多的标签:作家,思想家,社会批评家,学者,教授。这个中国的台湾女子,既彪悍,又温柔,且怀有远大抱负。完成《目送》的她宛如步入了宋代,风轻云淡,重重沧桑在脸上,遮不住。“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可见她是一个多么坚强勇敢的女性啊!

她的品格,是一般人学不来的,她心中的苦涩和孤独,是我们平常人很那体会的。

《目送》让我走进龙应台的世界,让我看到一个柔中带刚的勇敢女性,一种也许自己一辈子也不会有的苦乐生活……

评改意见:

亲爱的,有没有觉得,好书会教会你怎么去写作,怎么去表达。

此篇读后感,脱去了你此前心灵的闭塞,道出了一个读者对《目送》应有的共鸣。

文章不再需要怎么改,个别的字句或是漏了字,或稍有重复,我给你直接用蓝色字迹调整了。

写得很好!多读好书,好书会使你的心灵更充盈。

目送读后感1000字六:(1054字)

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是准备要一个人踏上征途吗?

前边的孩子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带微笑迈出了第一步,留给母亲一个“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荆棘遍地,被扎得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

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个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泞的土地上摔倒时,有一个人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运啊。跟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在这条路最险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励,并肩作战,时刻充满斗志;在越过高山,穿过森林,看到胜利曙光时,对酒当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悦。倘若真的遇到这样的人,就跟他结伴而行吧,毕竟一个人的旅途太过孤独寂寞,而这条路的尽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