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之战读后感1000字一:(1354字)
《世界末日之战》,是当代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当代秘鲁作家,1936年3月28日生于秘鲁第二大城市阿列基帕。早在出生前父母即己离异,出生后一年随母去玻利维亚的柯恰潘帕,与外祖父住在一起。1945年其父母重归于好,巴尔加斯随母返回秘鲁,在皮乌拉定居。1946年全家迁居利马。1950年迫于父命入莱昂修·普腊多军事学校,对军队中的黑暗深恶痛绝。1957年他毕业于利马圣马可大学文学系,1959年到法国深造。在巴黎,他一方面开始进行写作,一方面工作,并大量阅读和研究法国文学,深受福楼拜和萨特以及骑士小说的影响。在巴黎期间还结识了许多拉美作家,如科塔萨尔、卡彭铁尔等,并承认他在创作中也受到这些作家的影响。他的成名著《城市与狗》发表于1963年,该作品获得西班牙“小丛书”奖和“批评”奖。《绿房子》是他的代表作,发表于1966年,当年获“批评奖”,次年获“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文学奖”。著有长篇小说《酒吧长谈》(1969)、《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1973)、《胡莉娅姨妈和作家》(1977)、《世界末日之战》(1981)、《迈塔的故事》(1984)、《谁是杀人犯》(1986)、《后母的奖赏》(1988);短篇小说集《首领们》(1959)、《小崽子》(1967);剧本《塔克纳城的小姐》(1981)、《凯蒂与河马》(1983)、《琼加》(1986);论文集《加西亚·马尔克斯——弑神者的故事》(1971)、《永恒的狂欢:福楼拜和包法利夫人》(1975)、《逆风顶浪》(1983)等。我们在这里特别推荐这部《世界末日之战》是因为小说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卡奴杜斯起义的全貌,并且生动地塑造了安东尼奥·贡赛也罗、加利雷奥、西塞上校、卡尼亚布拉沃男爵等一系列人物。
《世界末日之战》是根据19世纪末巴西北部的腹地农村卡奴杜斯地区农民起义而写成的。十九世纪末期,在巴西东北地区的腹地,贫困的农民大众被恶劣的自然环境所困,被封建的统治阶级剥削,只有宗教信仰是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在这样的背景下,神秘的传教士“劝世者”来到卡奴杜斯,宣扬末日的考验和天国的来临,很快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戴。越来越多的人响应了“劝世者”的号召,纷纷投奔卡奴杜斯建立理想中的乐园。农民起义受到了统治阶级的无情镇压,巴西政府派兵围剿卡奴杜斯,起义者誓死反抗,要进行一场世界末日之战。经过悲壮的四轮斗争,起义最终被镇压,但这场起义已对巴西民族的觉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界末日之战》是在历史事实基础上进行的文学虚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丰富多彩、热情激荡的一八九○年的巴西形象——一个从君主制向共和制过渡的形象。
此外,这部小说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看点,它与库尼亚的名著《腹地》的区别主要在于:后者以新闻纪事的手法、社会政治的角度详尽地介绍了卡奴杜斯地区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以及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四次围剿与反围剿的经过。《世界末日之战》则着重塑造人物性格,因此虚构了不少情节,比如:加利雷奥的冒险故事,胡莱玛与近视记者的奇遇与爱情,卡尼亚市拉沃的糜烂生活,起义者的精神领袖安东尼奥·贡赛也罗的乖癖,等等,作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对历史题材进行了艺术加工。这些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作品的可读性和艺术影响力。
世界末日之战读后感1000字二:(1006字)
要辞去一份做了多年的工作,去追逐破朔迷离轮廓不清的梦想,是需要决断的。但往往人缺乏这样的决断,许多内心明白的事情,往往需要一些不相干的外在事物来点破,才会恍然大悟。07年5月,我就是那样。因为一个项目淹留在广东省内,穿梭于广州、佛山和东莞之间,领着一群同事做一个棘手的项目。宛如梦游。辞职之心早已有之,但总在犹豫何时何地走出这一步。时间每分每秒的过,闪光而令人畏惧的自由在遥远处招手,但又无法看的真切。那样的情形真是纠结。
项目间隙,来到中山大学旁边的旧书店。在二楼布满灰尘的书架上,翻出一本80年代出版的外国小说:《世界末日之战》。黄黄的纸质封面,厚厚的书,封底印着作者的简介。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VargasLlosa),照片已然磨损,看不真切。简介中说,这是一部恢弘的历史小说,描述一群起义者在巴西的亚马逊丛林里建立起对抗政府的自由王国的故事。
我被内容以及书名深深吸引。加上南美作家的集体声誉总是与魔幻、浪漫与批判精神紧紧相连,当下和店主议定价格买下。也就几块钱吧,却成了之后一段日子里的精神大餐。这本《世界末日之战》于是跟着我的行囊,转战于广东省内各个城市之间。
有一天,我在东莞的宾馆里整理行李,这本厚厚黄黄的《世界末日之战》被我随手扔在床上。雪白的床单突然很醒目地衬托出封面上那一行粗黑的大字:
世界末日之战
世界末日之战……那真是一个灵感充溢的时刻。我突然觉得这个标题说出了我当下的状态。手中这个庞大而艰难的项目,不正是我在当时这个职场“世界”中的“末日之战”吗?一时间,纠缠了许久的疑问都在心中豁然而解。原来,任何一个凭空而作的决定,任何一种信念,绝对没有所谓“最佳”时机。“最佳”时机就是现在,就在你受到某一完全不相干事物启示的瞬间。后来,平静的在电梯里和上司说出了我离职的决定。她问为什么?我说,我刚刚结束了我的世界末日之战。
就这样,认识并喜爱大师略萨的作品,成了我人生至今最重要的阅读经验之一。直到前几天在福州路闲逛时,还在旧书店里花6块钱买了一本他谈论写作的文集《谎言中的真实》。今天晚上,早已享誉世界的大师终于获得了迟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和往届不同,如今我对这位魅力非凡的作家已是如此熟悉。
略萨一生被传奇和荣誉包围。他英俊洒脱、目光魅惑,有如《欲望都市》里的Mr。Big。关于他的故事和作品,有心者不妨自己去慢慢了解吧。作家早已年老,迟来的诺奖多少也有些“世界末日”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