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1000字读后感 >

绿房子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17-04-25 06:50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绿房子读后感1000字一:(1129字)

几年前,笔者在北大游学时,曾在北大中文系讲堂听过一场关于拉丁美洲爆炸文学的讲座,那次讲座主要介绍了拉丁美洲爆炸文学的两个代表人物: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及秘鲁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听完讲座后,我在北大南门的一家叫枫林的书店里找到了一本略萨的《绿房子》,便买了回来,开始品读这位大师级的拉美作家。

《绿房子》通过对妓院“绿房子”的描写,记述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秘鲁社会长达40年的生活,作品涵盖了近半个世纪的广阔生活画面,刻画了印第安人为反对剥削和压迫而进行的反抗,读者通过“绿房子”主人安塞尔的“自我”失败,能感觉到整个社会的失败,作者通过对秘鲁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的病态鞭辟入里的描写,深刻地反映出了本世纪20年代以来秘鲁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说实在的,这本书给我的初始感觉读起来很吃力,因为小说涉及的人物众多,杂乱无序,结构十分混乱,完全颠覆了此前的传统结构,时间和空间被分割成各个小块,次序完全给打乱了,场景置换十分频繁,感觉是在看一场快节奏的电影。硬着头皮读完了第一部,才算理出点思路来。等到第二部看完了,这种阅读障碍就不存在了,反而被这种新奇的结构方式吸引了,发现每一章、每一段的结构都是精心安排的。全书由五个故事组成,这五个故事分别是在皮乌拉城、聂瓦镇和玛腊尼昂河各支流上发生的,略萨把这五个故事按时间、空间分割成小块,然后巧妙地安排在种个章节中,几个悬念把读者同时抓住,让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迫切想知道故事结局,读到后来,恍然大悟,回想初读时的困惑,顿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慨,让人回味无穷。

崛起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拉美爆炸文学是以现实主义流派闻名于世界文坛的,但它有别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批判现实主义及社会现实主义,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而略萨则是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绿房子》则体现了这位大师在结构技巧方面的高超运用,全书五个主要人物,一个故事,形成五条线索,这五条线索互相穿插,齐头并进,相互交叉,看似相互独立,实则紧密相连。

2010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略萨,以表彰他“对权力结构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人反抗的精致描写”。略萨的获奖,是名至实归,他一向坚守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勇于担当社会责任,面对邪恶的社会现实绝不妥协退让,不屈从权贵,为良知而写作,其独立精神和价值立场绽放出了令人震撼的人文主义光芒。他的小说,无情地批判和揭露现实的黑暗,关心种种敏感的社会问题,他因此而被称为“文学的良心”。在《绿房子》中,他也坚持一贯的批判精神,对诸如腐败问题、阶级压迫、种族歧视等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从而使这部小说在责任担当、人文关怀以及作家的价值立场方面达到了令人仰望的高度。

绿房子读后感1000字二:(1345字)

对于略萨,我们或许并不陌生。他对于中国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读者群,而是几乎直接影响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产生和蜕变。记得80年代,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去当地的新华书店买学习资料,但见图书馆的人比平时多了许多,一打听才知道,他们都在买略萨的《绿房子》,听他们讲,这是一本新颖独特、别具风格的小说,而且在世界上也很风靡,所以我们也毫不犹豫地各自买了一本。在当时,略萨的小说如同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深深地感染了亿万读者的心。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便喜欢上了他的书,也深深记住了秘鲁一个叫略萨的作家。

近日,重读略萨的《绿房子》,又一次被他迷人的结构所感染。《绿房子》是基于作者本身的经历,通过回忆而编撰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涉及了秘鲁整个北部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上的各式各样的人物,它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既有上流社会醉生梦死的豪华奢侈,又有底层民众水深火热的挣扎呻吟,从妓院老板、神父、政客、商人、军官、士兵、到医生、修女、妓女、二流子等,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略萨的《绿房子》由五个故事组成:他们分别以鲍妮法西娅、伏屋、安塞尔莫、胡姆以及四个二流子的故事为线条,深刻阐述了他们之间的相互纠结和彼此缠绕:伏屋的情妇拉丽达与领水员聂威斯私奔之后收留了鲍妮法西亚;原警长利杜马跟鲍妮法西亚结了婚;鲍妮法西亚后来在安塞尔莫之女琼加的绿房子里做了妓女;胡姆曾经为伏屋做过事,胡里奥也曾和伏屋合伙走私橡胶,后来胡里奥毒打了胡姆;以利杜马为主的四个二流子曾分别出入于安塞尔莫与琼加的绿房子……其中以利杜马最为重要,他在圣玛丽娅德聂瓦镇同鲍妮法西娅结婚后,二人回到皮乌拉,成为联系秘鲁海边沙漠地区的皮乌拉市和远在亚马逊流域心脏地带的能够经商和传教的圣玛丽亚和聂瓦镇的桥梁人物。

由于故事的人物与发生地点各不相同,略萨并不是平行地叙述这五个故事,而是把上述五个故事加以小块切割,然后打破时空次序把这些情节小块巧妙地安排到各个场景中去。这种叙述手法很复杂,以至于凡是初读《绿房子》的读者,总是理不清其中的人物和章节之间的关系,因此不得不时常对照前面的人物表,并反复阅读,一直到最后,才能把故事的版图完整地拼凑起来。读略萨的《绿房子》,就像在看一个多镜头的电视画面,虽然有些吃力,但越读下去,越引人入胜,你会发现每一个镜头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有时甚至会被好几个悬念紧紧抓住,可是却又不知道这多镜头的电视画面中接下来会幻化出什么样的片段?真是令人眼花缭乱。

在这本书中,有两个地方尤为感人。当女孩安东妮娅一家惨遭杀害,女孩盲哑后,周围的人给予她的同情与帮助,让人感动。结尾也收得很好,加西亚神父和安塞尔莫是多年的死对头,加西亚神父曾率众烧毁了安塞尔莫的绿房子,可是,当安塞尔莫老人离开人世后,准备请个神父为他做弥撒,众人在一起讨论着:“我们请谁来呢?”一旁的加西亚神父站了起来,把毡帽戴戴正,说:“我来!”一句简短的话,同样让人心头一热。

略萨的《绿房子》,揭露了当时秘鲁存在的社会问题,控诉了社会制度的极其不合理,寄予了下层人民和贫苦妇女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充分展示了略萨对人类现实生存的认识与关怀。略萨的《绿房子》之所以长久不衰,除了他迷人的结构写实之外,还在于他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关怀。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