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1000字读后感 >

罪与罚读后感1200字

时间:2017-03-30 09:15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罪与罚读后感1200字一:(1270字)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有点像犯罪心理小说,又有着侦探小说的某种特质。它讲述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杀人之后,内心的矛盾的痛苦挣扎,最终获得了救赎。

分析全书的主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就要看当时的俄国社会。从社会和政治立场上讲,陀思妥耶夫斯基属于“斯拉夫派”,在19世纪的俄国,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上帝如何可能”。个人也好,社会也好,是不能缺少对某种绝对价值的信仰的,而对于那个时代的俄国人来说,这样的信仰只能通过对上帝的信仰来获得。倒不是说上帝直接提供了这种价值,而是说它代表了这样的价值。一般来说,人都是通过对某种超越个人眼前利害的更高的东西的信仰,来表现他对绝对价值的信仰的,上帝不过是一个代名词,而当时从西欧传播过来大量思想理论,我概括为“无神论”(有些不准确)。导致当时年轻人产生了内心的矛盾,就是信仰与破坏信仰,而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就是别问题所困扰的人,在他的具体发展下,成为了罪与罚的冲突。

全书的主线就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变化,而切入点在于他在酒馆听到的大学生与军官的谈话,大学生提出一个概念如果杀了人而对很多人有好处那就可以杀,举的例子恰好是主人公要杀的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军官说那不可以,不能杀人时天理。这就出现了第一个矛盾个人意志与天理的冲突。这冲突就发生在主人公的心里。接下很扣人心弦的就是他杀老太婆及她妹妹的一段,那描写的功力可见一斑,曾经有人说,老太婆妹妹的表情的描写,如果不是杀过人不可能写的那么细腻,表情的描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作的一大特色一次来体现人物心理和形象。接下来人物纷纷登场各种故事分分开始,这就到了主人公第一个心理阶段:矛盾、恐慌。

在马尔梅拉杜夫被马车轧死之后,拉斯科尔尼科夫送他回家,当他看到一家人的生活惨状之后,他把剩下的钱都留给了他们,主人公有缓过来了,他想自己还没有丧失最好人的品质,还在好好的活着,第二个阶段:振作。罪与罚的问题在这部分中得到了探讨。情节不断发展,很多情节不再表述,重点是主人公的心理历程、

下一部分重要的情节,就是探长波尔菲里,警员扎苗托夫、拉斯科尔尼科夫,以及他的好朋友拉祖米辛四个人之间对犯罪的“究极”探讨。围绕主人公的一篇论文《论犯罪》,差点让拉斯科尔尼科夫说出实情,但作者放他一马,让他突然离开了。这四个人的讨论貌似散漫,很乱。但作者的不断的收,如果仔细看就能看出始终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探讨,这又是作者的一个写作手法,大量的对话来推进情节,不使人物心理变得抽象。回家时有人认出它是凶手,又把他吓的魂飞魄散,第三个阶段:恐惧。

重点就到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向索尼娅坦白的那段,索尼娅承受着痛苦但又坚持着信仰,让主人公终于了解到,他实际上杀死了自己,个人与原则的大碰撞,最后他去自首,自己又找到了信仰,在痛苦中完成了救赎。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生命就毫无价值。人之间无法亲密接触,这是19世纪大事件,也是现在中国所面对的问题,这部著作远远超出了情节本身,而是一个伟大的哲学问题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完成了自己灵魂的救赎,也给人们提出了范本,坚信信仰就是我所得到的。

罪与罚读后感1200字二:(1272字)

当它被我从书架上拿起时,已经与我同居一室十七年。它是我父母的读物,时间早已染黄了它的纸张。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阅读了它。

刚开始我看得很模糊,书里有大量的人名,不但名字很长,而且一个人物还有多种称呼,比如主人公有罗佳和拉斯科尼科夫两个称呼,我有些理不清头绪,只要放慢阅读的数度。后来我读着读着,对于剧情的了解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托斯陀耶夫斯基在小说中对于心理的描写得不错。在小说开头就有写罗佳发热病,杀死阿廖娜。伊凡诺夫娜的心理,作者的文字让我觉得自己仿佛变成主人公在杀人。当然,描写得好的不仅仅是开头,后面的同样非常精彩。这种描写方法,值得我去学习。文中的主人公罗佳是一位正直的,主张革命的人,因为家境不好,而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故事的线索是阿廖娜。伊凡诺夫娜的死和马尔美拉陀夫的死,主人公罗佳就为这两个人的死,经历了一段罪与罚的历程,体现了他的聪明才智,为人正直,即使他杀了人。

阅读完整篇小说,我得到很多感想。首先,作者在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很不错。第二,通过罗佳的爱情和亲情,我明白了爱与情的美丽。有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在文中罗佳为了妹妹的幸福,努力忍着病痛揭穿卢仁和斯维德里加洛夫的阴谋。而索尼雅在罗佳受牢狱之灾时,不离不弃,坚持着定时地来见他。这些都让我很感动。第三,只有坚定信念,顽强拼搏才能客服困难,逃避永远不是办法。主人公罗佳在杀人之后,仍然坚持自己拿破仑式的流血革命思想,运用自己娴熟的反侦察能力与混沌黑暗的社会作斗争。如果他放弃了自己的家人,抛弃了自己的信念,我想《罪与罚》这曲折,美丽的故事就不会发生了。第四,沉着冷静地做事情非常重要。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罗佳面对警察们的侦查时做得非常理智,冷静,尽管警探们使用了各种卑鄙无耻的询问手段,还是冷静地做出处理。第五,为人得正直,善良。主人公罗佳在杀人之前仅仅与马尔美拉陀夫有一面之交,但是在他出车祸身亡之后,是尽可能得给予他家帮助。第六,美应该是心灵,而不是外表。文中有这么一段评论罗佳那位拿着黄执照的情人的话“你们还不知道,还不知道她的心是什么样的,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她会拿人家的钱,她!会脱下自己仅有的连衫裙,把它卖掉,光着教走路,如果您需要,她什么都肯给您,她就是这样一位姑娘!因为我的孩子们都挨饿,她领了黄执照出卖自己的灵魂来养活我们!”就是这么一位被世人嫌弃的妓女,她的内心无比的美丽。想想现在那些夜里活动女人,那些踩着高跟,傲着红唇的女人,她们美丽吗?什么才是美?我想,这值得我深思。大概的感受就以上这些,其实我觉得小说还讽刺了社会的黑暗。比如,小说的末尾部分,罗佳在法庭上什么都不解释,反而得到了减刑。我对法律不了解,只是从文中感觉到这样减刑是有问题的。

最后谈谈小说的结尾。剧情的最终,作者并没有像童话一样给罗佳和索尼娜来一句“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而只是表示罗佳走出了自我封闭,放下了心灵的包袱,走向了索尼雅的爱,然后来了一句,“故事结束”。我觉得这远比童话里的结局好得多。

人生就像书中的故事,有罪有罚,有因有果。只有为人心善,正直,结局才会美好。

罪与罚读后感1200字三:(1316字)

当看完杜斯托也夫斯基的《罪与罚》后,心中不时感到震撼与感动。在《罪与罚》中,男主角拉斯科纳夫以其聪明绝顶、却与世隔绝的头脑,建构出一个学说:超凡伟人往往有犯罪的天性,因为他需要建构新制度,这种建构势必带来毁坏;也因此,伟人的犯罪是合理的。他不仅建构这个学说,并且身体力行。他相信自己也可以成为拿破仑,但是他跟当年的拿破仑一样,因身世贫困没有机会,拿破仑努力争取机会,甚至因此流人血;而他,也需要机会。因此他杀了早让人议论纷纷的刻薄老妇,抢其钱财。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被迫还杀了另一个无辜、受苦、可怜的老妇。拉斯科纳夫内心深处的理想抱负绝非自私自利,反倒是博爱的。但是,为达到理想而有的手段,却导致一场轰动社会的谋杀案。所有的检调人员,全从牟利角度解释这谋杀案,直到一个也酷爱研究思想的检察官出现,他立即将调查方向转向,透过拉斯科纳夫的论文,找到行凶的动机。

拉斯科纳夫自承他相信“伟人的福音”,当他说出这观点时,连他的朋友都觉得太激进,因为当时社会上普遍的信念是“社会福音”,也就是只要社会制度完善,人都将安居乐业不再犯罪。想想我们不也正是处在这样的信念下的吗?杜斯托也夫斯基透过《罪与罚》中的对话,先知卓见的提出他的质疑:罪恶真的只是社会问题引发的吗?还是在人性深处尚有其他邪恶,是导致犯罪的因子?犯罪跟社会体制的不完善,真的是等号相关?拉斯科纳夫显然不相信改善社会制度之路,他认为这世界就是需要伟人,伟人配拥有权力,伟人也够资格在破而立的过程中犯罪。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而这本书另一个让我引发深思的地方是,社会中的弱者,精神中有无私奉献与爱的人却在引导着救赎之路。

《罪与罚》中,这个人物就是梭娜。有几段拉斯科纳夫与梭娜的对话精彩万分:男主角拉斯科纳夫再有痛苦,都绝不泄漏一丝一豪情感,但是他却在最紧要关头,找到梭娜坦承是他犯案,梭娜尽管为自己的好友之死哀伤不已,却温柔的凝视拉斯科纳夫,然后围抱他的颈项,紧抱住他。

拉斯科纳夫问梭娜:“你为何不骂我,却拥抱我呢?”梭娜命中拉斯科纳夫内心深处要害的回答:“因为全世界没有比你更不快乐的人了!”而这时,拉斯科纳夫心一软,两颗眼泪蕴藏在他的眼眶中,就要掉下了。当拉斯科纳夫问她这一生的苦难,上帝的回答是什么?梭娜仅只是念完新约圣经中拉撒路死里复活的故事。

就在念圣经的这一刻,贫困的房间幽暗的烛光照著凶杀犯与妓女。梭娜以其弱者之爱,不自觉的引领拉斯科纳夫走向救赎之路。拉斯科纳夫问梭娜:“你不会离我而去吗?”梭娜回答:“不会,无论你到何处,我都随著你。,”甚至她也在非理性的情感中,知道拉斯科纳夫需要她的接纳与爱,她遗憾的说:“为何你不早来,我为何不早些遇到你呢?”男主角剖心相告后,问梭娜:“你觉得我卑贱么?”梭娜说:“不,你只是在受苦。”最后,拉斯科纳夫向梭娜要十字架,梭娜给了他,并说:“我们一同受苦难,也一同挂十字架阿!”就是在杜斯托也夫斯基小说中,一再出现的,是“主动选择悲悯苦难、选择与他人一齐受苦”,这是十字架精神,而十字架精神永远呈现著吊诡:“在软弱的地方显现其刚强。”而一个能看见所谓的强者内心深处的痛苦的人,往往自身也负荷著巨大的苦难。

罪与罚读后感1200字四:(1353字)

每个人都有纠结的时候,有时会因为一件小事,可能在别人眼里那只是微不足道,但是却让自己莫名其妙地堵起来,堵得让自己莫名其妙!别人一句玩笑话,很想上网时网线连不上,四级考试时两次耳机都出现状况,然后觉得周围的一切与你作对,所有地一切都只因自己倒霉。

不过这种纠结只是暂时的,自己调整好了,也就没事了,一切还是自己的心态在作祟。比起拉斯科儿尼科夫来说要幸运地多,当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写《罪与罚》的时候,他似乎已经酝酿了一个清晰的人物形象,如同一个真实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www.guaze.com读后有感。貌似一些外国小说都很擅长与心理描写,仿佛另一个将其内心透视地无比清晰甚至于主人公自己。他是一个贫穷的大学生,却受到房东太太—一个富有者的剥削,因为贫穷,他们经常拿一些东西去她那典当,却换一些与实物相差甚远的钱数。于是大家都觉得很不公平,却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现状。可是当拉斯科儿尼科夫心中产生要杀她得想法时,他自己也很惊讶,却又惊异与自己的勇气,他觉得自己是个勇者,在向社会的不公做出反抗。似乎,罪行的产生有时是一些外在因素引起的,并不是那些人无中生有的想杀人了。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就像当年的马加爵一样,难道他一生下来就是个恶人吗?难道他一进学校就恨他的室友吗?如果你没有身处于那个角色,是绝对不能理解当事人所承受的。当然,不是说鼓励这种极端的处理问题方法,只是我们在报道或是谴责时,更多的是一种思考。对这些像他这样的群体的一种关心,而不只是当做一条新闻来看。更不能很武断地去评价当年的“范跑跑”,因为当你面对灾难时,你自己也不能百分百地肯定你会怎么做?因为你决定不了你的本能。只有当事人的体会才是最真切的,感受最真实的。但我觉得他没必要将其“逃跑”公开,进而引起一些出于对丧生孩子怜悯的人们的愤怒。

当拉斯科儿尼科夫真的杀死房东太太时,却立刻让自己的内心进入到长期的纠结与斗争当中。一方面,不断地谴责自己,因为他不仅杀死了房东,甚至于那个无辜闯入的妹妹丽扎维塔;另一方面,却又进入无声地为自己逃避处罚的斗争当中。因此,他大病了一场,整天精神恍惚,甚至于要与自己的母亲、妹妹断裂关系。因为他不想让自己成为她们的负担,当我看到他那病得昏迷时,怜悯之心油然而生,他杀了剥夺穷苦人的钱的人,拿了她的钱与物后也没有去花而是藏了起来。觉得他很不值,没有花任何钱,却让自己每天活在痛苦中,或许这就是每个人的命吧,你怎么也不会预测到自己会遇到怎样的事情,只能在事情发生之后学着坦然地面对。

他对家人的爱,他对他人的爱也是有目共睹的,他曾不顾生命危险去救人,他曾在自己贫困的时候将自己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一个意外死亡的人的家属。如果你不知道,你绝对想不到,一个能狠心杀死两条人命的杀人犯会有这样的善心。实际上,人往往总是矛盾的,人性是包括善与恶的,只是占得比例大小不同罢了。任何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一颗包容的心原谅他人。或许人总是在犯罪与赎罪中度过其一生。因为最后,拉斯科儿尼科夫在索丽雅—这个虔诚的基督徒的劝服下走向了自首,或许也只有通过这种赎罪的方式让自己的灵魂而已净化,让自己得以心安。

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心灵脆弱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别人理解与关心的时候,当我们在“犯神经”的时候,请不要时间过长,因为你可能正在被很多关注与爱着呢!

罪与罚读后感1200字五:(1246字)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令我痛苦的,从来就不是苦难,而是我是否配得上这苦难。”陀氏终其一生的发问,意在证明苦难是寻求自由的必然产物,任何革命理想一旦离开信仰,也就离开了自由,就会在革命自由中蜕变成奴隶制。这一思想成为俄罗斯革命时期的重要道德力量,降低了人民哀痛,约束了人民作为,其本质是思想的规程和约束。

林语堂曾在自传中说基督徒有三种:一种因犯罪而悔恨,渴望免于良心的责备;另一种因为痛苦而需要安慰而逃避;还有一种,他们了解自己的所信为何,然后真心信靠。林先生说,前两种都可以看作是信仰的开始,但却不是纯粹的信仰。而佛教教义中这种区划界定更为严格:前两种属于小乘佛法,意在度己;后一种属于大乘佛法,意在度人。在了解了陀氏的生平之后,我们就能够看到他思想由度己到度人的转变的清晰脉络。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莫斯科,是一个外科医生的次子。军事机械学校毕业后,在军政部的机械司服务,一年后辞职。二十八岁那年,因参加农奴解放运动,被判死刑,临行前一刻又被改判到西伯利亚服刑。这种绝无仅有的由生到死且由死到生的经历加速了他某种信仰的坍塌。在服刑四年后,他又当了六年小兵,然后才回到彼得堡从事写作。他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被公认为俄国文学史上的三大巨人。可是当我翻阅《托尔斯泰文学书简》(章其先生译)时却发现,上面有托尔斯泰与高尔基图格涅夫等几乎所有与托尔斯泰同时代的俄国作家与文学家的通信,却偏偏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他的通信。查阅资料后才知道,二人虽同处一个时代,但相互之间根本不认识,因此我们无法看到他们在学术思想上的交流。

《罪与罚》是一部以心理描写取胜的作品,主人公洛迦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独白丝丝入扣。他敏锐的神经能够迅速而深切地感受到和他一样困苦的人民的痛苦,同时也使他逐渐处于忧愁、焦虑的状态。他开始以审慎的目光聚焦周围的人和事,比如那个放高利贷的老女人。在他的视觉世界中,她只是邪恶能量的载体,其人体形态却被忽略。类似的影像蒙太奇在《海底寻人》中出现过,我个人喜欢将文字扩展成画面。

当洛迦说“我杀死的不是她,而是我自己”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他只是作为一个自然人存在,而不是超能力英雄,没有掌控一切的能力。索尼亚是使他大彻大悟的因素之一,但纯洁的妓女无疑是一个荒谬的悖论。如果说,爱人的感化,母妹的温情,好友的开导,刑警的劝诱是基础,那么洛迦的忏悔才是打开自赎之门的钥匙。他真正理解了只有正视苦难和挫折,视其为信仰,才能更好地品读生活,实现自我突破。

纵观陀氏的一生,与洛迦相似,亦是善与恶的交织:不满现实,自大又自卑;具有圣洁的灵魂,也有污秽的一面;自己负债累累,却仍向他人伸出无私的援手。其实人性是一个平衡点,神性和兽性则是两个极端,任何人都具备这三点,只是强弱不同。在面对苦难时,某种属性就会被放大,进而影响全局。当苦难成为信仰,人行善的一面就会被激发,人亦在感恩中成长,沐浴仁的光辉。生活是一条静默流淌的河流,蜿蜒曲折,荡气回肠。

苦难是人生经历的一场大火,在其中人要么被冶炼成金,要么化为灰烬。

罪与罚读后感1200字六:(1205字)

一口气读完了乔叶的新作《认罪书》心情很沉重。

乔叶的《认罪书》这部长篇新作是从煞有介事的“编者注”开始的。一瞬间,我都有些恍惚,只有在进入阅读之后才能确认,没错,这已然是小说的一部分,小说里设置了三层“套盒”。最外面的一层故事是作为编者的“我”收到了金金寄过来的一本关于自身经历的书,此时的金金已经去世了。“我”介绍了这本书的来龙去脉以及编辑体例之类的问题,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背景,也交代了“我”的观感利用“作者注”和“编者注”文,根据穿插行人物的地域,一会是四川方言叙事,一会是豫北方言的注释,增加行文叙事的活泼,一则以串接故事,一则以消除冗长叙事给读者阅读造成的疲劳。

第二层,是金金的故事,她爱上了有妇之夫梁知(是“良知”的谐音吗?),在感情被强行中止之后怀着身孕赶到了源城。未能挽回感情的她怀着强烈的爱与恨,嫁给了梁知的弟弟梁新(良心?)。当然,如你所猜想,所有的秘密终将大白于天下,于是,结尾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与此相关的所有人,甚至包括孩子,都沉入了死亡的深渊,这是一个“罪与罚”的故事。

然而,第三层故事,也是这部小说中最核心的故事,那就是金金千方百计所探求的梅梅的故事,看那些个面容平淡普通一如你我的人们如何以一己之私毁掉了她们。这可能是“认罪书”之“罪”的根本意义。每个人都是有罪的,这罪,如同日升日落,以最平凡最朴素的样子沉淀在每个人的生命中。

小说里,乔叶借助“作者注”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对有的人来说,谴责是容易的,理解是困难的。对有的人来说,理解是容易的,谴责是困难的。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肤浅的理解和谴责都是容易的,真正的理解和谴责都是困难的——也许,只有先去真正地理解,才有可能抵达真正的谴责。同样,想要真正的谴责,必须要先去真正地理解。”或许,金金正是在探寻秘密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他们,包括自己;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她超越了狭隘的情感限定,真正地去爱每一个人小说的悲剧基调,在开头便埋下了伏笔,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的命运似是切合着“恶有恶报”的宿命:张小英身患癌症,不治而亡;金金与梁知的女儿患了白血病,为了得到救治她的脐带血,金金需要再次怀上孩子,而且必须是梁知的孩子。对梁新,金金除了隐瞒真相,别无选择。本来,她和梁知不可能破镜重圆,只是为了孩子,他们又上了一张床。明明不谈爱情,嘴硬碰不过灵与肉的融合,他们鸢梦重圆。梁新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他的孩子是梁知的种,当他在母亲的家里撞上他们时,他精神崩溃了。梁新的死,使他们可以放开手脚享乐了,以挽救孩子生命的名义。但是阴差阳错,梁知却不行了,救活孩子的幻想化为了肥皂泡,“爱情”也死了。梁知生不如死,追赶弟弟梁新也就成了可以理解的事情。梁知死了,金金患了肺癌,走到了人生边上。

整本书几乎都是金金为了探求梅梅的秘密,选择了让所有与之相关的人开“说话”的方式。于是,被隐匿起来的真相就像拼图一样被一块块捡拾起来,在众声喧哗中拼出了一个答案。

罪与罚读后感1200字七:(1381字)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罪与罚》是他的一部最深刻最富于现实意义的作品,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社会悲剧,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哲理小说。他以犀利的笔触无情的剖析那个时代俄国的社会现实,深入地触及社会底层的各个角落,令人窒息的感到,走投无路就是小说的主旋律。种种社会的原因把穷苦无告的人们逼到左右为难、进退两难的困境。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彼得堡的贫民区,在一座公寓的斗室中住着一个穷困的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他原本在法律系就学,但因困辍学,靠着母亲和妹妹从拮据的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钱维持生活,已经很久没有交房租了。房东停止供食,催租甚紧。这个时候他遇到了马尔美拉陀夫,他是个因失业而陷入绝境的人,他的长女索尼娅被迫当了街头妓女。尼科夫听了,他不想像这样任人宰割,他想要“证明”自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有一个心狠手辣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尼科夫计划着要杀了她。一晚,他趁他一个人在家的时候,闯进老太婆的房间,将其杀死。但是这时她的妹妹正好从外面赶来,尼科夫在慌乱之中也将其杀死。第二天清晨,他收到传票十分恐惧,当知道是追缴欠款才松了一口气。事发后,他病倒了,几天不省人事,后来并有所好转,但是内心却一直处于更痛苦的矛盾冲突中。马尔梅拉多夫因车祸身亡,尼科夫将身边仅有的钱接济孤儿寡母。律师卢仁因为没有成功娶到尼科夫的妹妹而怀恨在心,想要诬陷索尼娅偷钱,但是尼科夫揭穿了他的无耻行为,因此索尼娅十分感激他。杀人事件之后,虽然他没有露出痕迹,他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感到美好的感情泯灭,是比法律惩罚更严厉的良心惩罚,他意识到他自己的“实验”失败了。他怀揣着痛苦的心情来找索尼娅,受到其宗教思想的感召,并且在索尼娅的劝说下,说出了犯罪真相和动机。在索尼娅的劝说下,向警方自首。他被判八年的苦役,来到了西伯利亚。不久之后,索尼娅也来到这里和他相聚。他们决心以忏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难,然后获得精神上的新生。

书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里描写。他具有典型的双重人格,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有天赋、正义感,但是同时拥有阴郁、孤僻的性格。他在马尔美拉陀夫被撞后,看见他们连葬礼的钱也拿不出来,又拿出母亲今天刚寄来的钱送给他们一家孤儿寡母。可是这些钱是他的母亲以养老金作抵押向别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钱了。但他又让人捉摸不透,他蔑视一切,有时候却非常注意细节。正是这种双重人格之间的激烈冲突,使得他不断动摇在对自己的“理论”:做“平凡的人”还是“不平凡的人”的肯定和否定之间。

“罪”是开头,只占了一章,后面写的全是“罚”。“罪”是贫困生活和触目皆是的社会不公。“罚”,他现实逃避惩罚,再来接受精神上的惩罚和折磨,也是指自首后的服刑。最后把“罚”导向救赎,从索尼娅一人认罪,到向广场上的人认罪,尼科夫灵魂摆脱煎熬,走向解脱和救赎。

通过尼克尔,作者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弱肉强食”原则对小资产接济知识份子的毒害,批判了这一原则的反人道主义的实质。

小说场面转换很快,场景的推移很迅速,主要情节过程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在浓缩的时空中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小说的时代色彩和政论色彩十分的鲜明。小说的结构方面,因果到历史叙述模式的退场和以对话和独白为中心的新的结构的建立。在对心理现实主义的推进,尽量不脱离人物自我意识以及最大限度挖掘人物潜意识的心理描写,以“复调”对“独白”的超越。

罪与罚读后感1200字八:(1384字)

《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

作者所描写的主人公是极具矛盾的人物。通过描写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来揭示出当时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

作者笔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菜市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妓女,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与此同时,高利贷老太婆瞪大着凶狠的眼睛,要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满身铜臭的市侩不惜用诱骗、诬陷的手段残害“小人物”,以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无度的贵族地主为满足自己的兽欲,不断干出令人发指的勾当……作者怀着真切的同情和满腔的激愤,将19世纪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贫、绝望和污浊一起无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拉斯柯尔尼科夫具有双重人格。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天赋、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阴郁、孤僻,“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为了证明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竟然去行凶杀人,“在他身上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变化”。正是这双重人格之间的激烈冲突,使主人公不断地动摇在对自己的“理论”(即关于“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人”的观点)的肯定与否定之间。

小说通过这一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弱肉强食”原则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毒害,有力地批判了这一原则的反人道主义的实质,并且从客观上否定了建立在“超人”哲学基础上的无政府主义式的反抗,因为这种反抗决不可能给被压迫者带来新生活的转机。

这是当时在俄国情境下的无奈。但其实认真想想,现在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有理想有抱负,我们不甘于做平凡人。可是现在社会上,很多事情,很多职位都是要靠关系靠走后门的。我们要不平凡就要遵循这样的规律。但我们的内心却又很鄙视这样的行径,如果我们要平凡的过这辈子,那我们最后就只能成为别人往上走的垫脚石。

作者认为一切以暴力抗恶的作法都不足取,因为人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作者还力图把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归结为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所致。现在政府里很多官员都有贪污行径,为什么他们就没有收到内心的惩罚,为什么他们就能心安理得的汲取老百姓的血汗。我始终相信,他们会后悔的,他们会受到惩罚的。

小说中,当拉斯柯尔尼科夫受不了心里的重负时,他想到的是到警察局自首。其实要摆脱重负,他可以毁灭罪证,可以逃跑,当他首先想到的却是自首,这就说明他在潜意识下始终摆脱不了在现代意义中的罪的重负。

拉斯柯尔尼科夫以为自己可以当拿破仑,但他最后才明白自己杀死的不是一个老太婆,是他自己。他不能再对任何人说心里话,连家人也不行了。最后,是索尼娅让他大彻大悟的。他学会了转换角度看问题,当他最后和索尼娅拥抱在一起哭泣时,他就知道自己重获了新生。是爱,是信仰,让他重生。我们依然要面对苦难,我们依然在苦难面前显得那么渺小。但是只要有了信仰有了爱,我们就学会了如何去承受苦难。只有真正的学会承受苦难,才会得到自我突破。

我们大学生更应该这样,学会承受苦难,坚持自己的原则,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自我突破。

罪与罚读后感1200字九:(1293字)

凌晨时分一口气看完了《罪与罚》,这是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讲的是犯罪心理。看完整部小说的第一反应是,救赎;其次是悲哀。其中的缘由,我归结为世界的复杂,社会财富的分布不均,而许许多多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整部小说塑造了好几个悲剧角色,我想试着分析看看主人公,罗佳。拉斯科尼科夫。

首先我必须说,他是一个非常非常善良的人,善良的他在大学期间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比他更困难的人,这是他的本心所致。当他一次次被贫穷、饥饿所打击,他只是觉得悲哀;当他被老太婆压榨的时候,是愤怒、不平,我认为也有自卑感在里面,也许会有一点点羡慕,当自己以及许许多多有才华的人被生活和贫穷压垮,可老太婆那样的人却大腹便便,肥肠流油,他不满、愤怒,从而起了杀心。但善良的罗佳一想到这,一方面会因为自己的英雄主义而热血沸腾,这英雄气节也在长期的压迫下异常的强烈;另一方面,会为自己如此离经叛道的念头而恐慌,这其实杀人带给人灵魂创伤的一个开始。

由于两个大学生的谈话,罗佳终于奋起杀了人。不仅如此,他还杀了老太婆的妹妹,那个善良的姑娘,多杀了一个人罗佳也并不觉得有什么,这就是灵魂腐烂的开始。这是一场没有太缜密策划的谋杀案,罗佳差点当场被抓,行凶后的他,这时候的心情:惊吓、恐惧、害怕,杀人后的快感一纵即逝,留下来的东西折磨着他脆弱的心,他开始发高烧,神经更加衰弱,甚至出现了精神分裂、疑神疑鬼。他变得神经质,导致预审官开始注意他,其实,罗佳最逃不过的是心理的那关,也许他瞒得了别人但永远瞒不过自己。行凶夜、凶宅、血、斧子,所有的东西开始在他的脑海里不断呈现,他的灵魂也在生与死之间徘徊、煎熬。

尤其是想提一句话,是我读完全书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哦,还是把整段抄下来吧。

他有崇高的志向,他还有一种自己的理论,按这种理论,把人分为普通材料的人和特殊材料的人。法律不是为这些地位高的人制定的,而相反是为一般普通的人制定法律。另外,拿破仑使他心驰神往,许多天才的人对那些成就事业伟绩中的几件坏事根本不屑一顾,而是毫不犹豫地跨越过去。罗佳大概也自命为天才,现在他很痛苦,因为他能创造理论,却不能毫不犹豫跨越过去。对于一个有自尊心的年轻人来说,这是有损自尊的。

“因为他能创造理论,却不能毫不犹豫跨越过去。”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懦弱,但懦弱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因为人本身就是复杂的。这其中我也读出了人的局限性,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成为自己想变成的人,除非你的心智够坚定。罗佳是输给了自己。

故事的最后,围绕了一个问题:罗佳究竟为什么要杀人呢?质疑的原因是,他自首后,对一切罪行都供认不讳,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抢了些什么赃物。他行凶后只是把这些东西埋了起来,没有动过。究竟为什么而杀人?值得我们深思。

再抄一段灵魂救赎的段落:

罗佳突然想起索尼娅让他到十字街头认罪的话,他不由得浑身发抖了。这些日子,特别是最后的几个钟头里,他心中感觉到的那种走投无路的苦恼和焦虑已经压垮了他。所以他情不自禁,想抓住这个机会,来体验一下这种纯洁、崭新的感受。

他跪在广场中央,泪如泉涌,在地上磕头,俯下身去,亲吻了大地三次。一种快乐和幸福充满了他的心中。

救赎他心灵的是爱和善良。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