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读后感1000字一:(1105字)
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作者笔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草市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妓女,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与此同时,高利贷老太婆瞪大着凶狠的眼睛,要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满身铜臭的市侩不惜用诱骗、诬陷的手段残害小人物,以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无度的贵族地主为满足自己的兽欲,不断干出令人发指的勾当……作者怀着真切的同情和满腔的激愤,将19世纪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贫、绝望和污浊一起无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仅仅是从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思想出发的。作者认为一切以暴力抗恶的作法都不足取,因为人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作者还力图把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归结为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所致。用索尼娅的话来说,是因为“您离开了上帝,上帝惩罚了您,把您交给了魔鬼!”作者为拉斯柯尔尼科夫安排的一条“新生”之路,实际上就是一条与黑暗现实妥协的道路,也就是所谓“索尼娅的道路”。作者把索尼娅看作人类苦难的象征,并在她身上体现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过痛苦净化灵魂的思想,作为一个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一个受压迫最深的女性,索尼娅的形象有着不可低估的典型意义,但是作为一个理想人物,这一形象却显得十分苍白。显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宣扬的这些宗教思想,与整部作品所显示的强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协调的:这里充分表现出作者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贫困的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在贫困、社会问题丛生的环境中发现了所谓“超人理论”,并且根据此理论杀死了一位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杀人后由于无法承受巨大的良心上的谴责,向妓女索尼亚忏悔,并在索尼亚的感召下自首,走上了一条通过服苦役而使自己复活的路。
人的心灵是一个无所不包、至大无边、至小无内的宇宙。在她产生之初,并没有所谓的善恶之分。人自从有了善恶之分,也就开始了堕落的道路。因为,谁是终极的善恶判断者?很多事情,善中蕴含着恶,恶中蕴含着善。人世间需要的不是夸夸其谈的“正人君子”,而是有信仰的人,佛也好、耶稣也好、安拉也好
拉斯柯尼科夫是放大的、典型化的你和我的化身,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上天给你这么多的苦难是为了让你感受他的慈爱和光芒。自认为崇高的人实际上是下贱的人。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曲则全,枉则直。伟大、崇高只能是这样成就:怀着悲悯的心,在背负人类苦难中成就自己的伟大。
罪与罚读后感1000字二:(1181字)
如果没有一颗坚强的心,命运便会罄其所能向你展现他的残酷、冷漠及复杂性。你有多犹豫,他便会有多复杂。只因生命不过是一场反抗与追捕的游戏,其主角分别是灵魂与命运。生命以灵魂屈服于命运而终结。在简单的头脑中,命运总会施舍一条狭窄的小径www.guaze.com读后有感,小径伸向并不遥远的远方;对于一个敏感、聪慧且不甘被愚弄的头脑来说,命运陡然化作无法逃逸的迷宫。拉斯科利尼科夫便不幸长有这样一颗不甘平庸的脑袋。他敏锐的神经能够迅速而深切地感受到和他一样困苦的人民的痛苦,同时也使他逐渐处于忧愁、焦虑的状态。他开始以审慎的目光聚焦周围的人和事,比如那个放高利贷的老女人。罗佳显然不相信改善社会制度之路,他认为这世界就是需要伟人,伟人配拥有权力,伟人也够资格在破而立的过程中犯罪。在他的视觉世界中,她只是邪恶能量的载体,其人体形态却被忽略。他内心深处的理想抱负绝非自私自利,反倒是博爱的。但是,为达到理想而有的手段,却导致一场轰动社会的谋杀案。
当罗佳说“我杀死的不是她,而是我自己”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他只是作为一个自然人存在,而不是超能力英雄,没有掌控一切的能力。他杀了人,然而他并没有“跨越”过去,而是仍然留在了这一边。事实证明,他不是“拿破仑”,他不属于那些压迫者和统治者,他不是“超人”。他杀死的不是那个老太婆,而是他自己。他感到可怕的孤独,感到自己已经完全脱离了这个社会,不仅不能再对自己的亲人说出心里的话,而且永远再也不能对任何人说什么了。“他好像是用剪刀把他与一切人和一切事物都剪断了。”然而他无法完全脱离人群。索尼亚是使他大彻大悟的因素之一,但纯洁的妓女无疑是一个荒谬的悖论。如果说,爱人的感化,亲人的温情,好友的开导,刑警的劝诱是基础,那么罗佳的忏悔才是打开自赎之门的钥匙。到故事的最后,事情发生了变换:有一天,他突然感到自己和自己的信念其实都是十分虚伪,他逐渐地学会了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当最后他和索妮娅拥抱在一起哭泣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已经重获了新生。是什么让他重获新生的呢?是爱,是信仰。苦难依旧存在,我们依旧渺小、无力,但因为有了信仰与爱,我们就变得能够承担苦难了:除了承担以外,我们还要爱它。尼采说过“爱命运”。你可以不喜欢它,但你要爱它。他真正理解了只有正视苦难和挫折,视其为信仰,才能更好地品读生活,实现自我突破。
纵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与罗佳相似,亦是善与恶的交织:不满现实,自大又自卑;具有圣洁的灵魂,也有污秽的一面;自己负债累累,却仍向他人伸出无私的援手。其实人性是一个平衡点,神性和兽性则是两个极端,任何人都具备这三点,只是强弱不同。在面对苦难时,某种属性就会被放大,进而影响全局。当苦难成为信仰,人行善的一面就会被激发,人亦在感恩中成长,沐浴仁的光辉。生活是一条静默流淌的河流,蜿蜒曲折,荡气回肠。
苦难是人生经历的一场大火,在其中人要么被冶炼成金,要么化为灰烬。
罪与罚读后感1000字三:(1023字)
自在天是《武侠故事》成长起来的作者,在武侠故事发了不少作品,读过一些,按作品的精彩程度,属于《武侠故事》的二线作者。
不过,比较同样混迹武侠故事论坛的逆水行舸相比,自在天属于发表比较早,起点也高点的作者了,他发表武侠小说,我们还在打酱油。
说句题外话,《武侠故事》改版了,前天在杂志批发市场,见到了,已经是文言风格了。
而《武侠故事》培养起来的一批作者,也都散了。
朱雀:看他头像,抱着娃,估计很少写了,记得看《七日还魂》时的激动。
子茱:这丫天天待在老九阳等群里聊天打屁,看样子也不写了。
马大志:好怀念吴二啊,作品有自己英朗闪电的风格,可惜。
原秋语:早期,感觉没有马大志、华发生等精彩,但是写得稳重,产量也有,迈入一线作者之列。
刘建良:牛叉啊,武侠故事一手打造的作家,有记得看美女江山时候的拍案叫绝。
老从:好像是个女作者,属于早期武侠作家,武侠版也发过,后来常住武侠故事,发了不少,都很精彩,实力。
郯城:是个山东郯城的汉子,以前天天跟方舟子在群里聊天打屁,后来去当编剧了。他的短篇《风骨》,见功底。在武侠版和武侠故事都发过不少作品。
华发生:这丫牛叉了,大成门主,武侠故事的当家作家,写过好多名篇,我觉得最精彩是《于无声处》。现在当了爸爸,唱着爸爸去哪儿。问过他几次,何时杀进武侠版,他一直犹豫,前几年,他不给武侠版稿子,能理解,毕竟武侠故事让他成长起来的,现在武侠故事改了,抓紧来吧!
《武侠故事》还有好多优秀的作者,比如写出女名捕的黄鉴等。
唠叨了这么多,说说自在天的小说。
感觉有点啰嗦,有点磨蹭,拖拉。这就是我的感觉。风格比他之前的风格略有不同,之前假如正经,这篇有点不正经。
但我认真看完了,这个年头,能让人看完的小说不多了啊!比之那个打碎名捕强不知多少。
希望自在天,能写得爽快点,干脆点。不要磨叽。
找两个小茬,一茬:在第一章正文第一节,第三行,“每日港中停有大船百艘,小船无数。”,这里的船只不能下定语定死,谁告诉你是百艘?不能是99艘?或是108艘?这里不能确定好吗?小编同志?应该改为“上百艘”为妥,只是表达大船多,大约百艘左右的意思而已,所以必须加个“上”。小编和作者不服来找我。
二茬:这个茬,就接着上面这句。“……印度人、印尼人在此登岸”,难道不可以是暹罗人?高丽人?只能是作者说的几种人登岸?所以又犯了同样的毛病,应该在印尼人后面加个“等”字,这样才能说明作者想要表达的好多外阜人登陆港口的情景。
也不知道说的对不对,我也是凭感觉,大家觉得呢?
罪与罚读后感1000字四:(1002字)
终于把《罪与罚》看完了。确实是大师级作品,也确实是一本有阅读障碍的小说,虽然它有着一个类似侦探或说惊险小说的外壳。看书期间,我穿插阅读了东野的两本小说《恶意》与《嫌疑犯X的献身》,看书是无意的,但正好可以作一个比较阅读。这几本书要说有什么共同处,那就是都在讲杀人,不同的是讲的方式与方法。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杀人,更像是一种形而上的杀人,因为杀人行为不具备通俗意义上的杀人动机,比如谋财害命,杀人者也跟传统意义上的罪犯不一样,他是个有思想的大学生,甚至还可说是个人道主义者。这样的杀人,更像是作者为追索某个理念而以虚构的方式进行了一次人为的安排。以予浅见,作者似在追问这样一个问题——杀人,在什么情况下成为可能?为什么大人物(最后执权柄者)杀人后依然为人崇敬,比如拿破仑;为什么我们的主人公杀一个自私可鄙的高利贷者就有罪?其间的界限是什么?……当然还有其他哲学层面的问题可以引申探究。因为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样一部本可写得惊心动魄、曲折离奇的推理小说就生生演变为一本读起来费劲的心理小说、社会小说。大段大段的心理独白,长篇累牍的对话、辩驳,里边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很善辨,他们不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又都是陀斯妥耶夫斯基,是他思维的各个棱角,他们的交锋砥砺体现着陀氏思想的矛盾,但因这矛盾才显现出丰富。小说到最后自首那一刻思维尚存在着游移动荡,在理智上,陀氏对罪的认定尚存怀疑,但是主人公杀人后的种种表现,(不能忽视他遭受到的心理重负,这是罚),已经向读者很清晰地传达出了陀氏疑问的最后走向。
简单地说,爱与信仰是最后的救赎之道。但是经我这样一写,似乎又俗了。
撇开小说的人道主义色彩,《罪与罚》闪耀着一种矛盾的甚或可以说分裂的思辨的美。
反观东野的小说,就是流行小说的写法了。他比一般推理小说写得好的地方在于他并不仅满足于写犯罪和破案本身,更希望通过层层推理追究罪恶背后的动机或成因,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无意厚此薄比,流行小说有其阅读的快感,而像《罪与罚》这类小说则完全有被世人随时抛弃的风险。但这两类小说带给人的体验与视野是不一样的。可以这么说,对于东野来说,对人性的揭露是一个尾声,而陀氏却站在东野戛然而止的尾声上再进一步冥思、存疑、解决。东野带给人更多的是智性的刺激,陀氏则给人灵魂的关怀,也因此,他没有东野的阴郁。我一直以为阴郁,只是因为看不到出路的原因,看与看不到,那是一种境界,受制于人生观世界观。
罪与罚读后感1000字五:(1056字)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最深刻最富于现实意义的作品。作品着重刻画主人公犯罪前后的心理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的艰难生活。
开始,它看上去非常枯燥,有点像论文,而不是小说。不过看完一半以后,故事情节就陆续出来了,开始显得有些趣味了。所以,如果你还没有看完一半的话,不要因为枯燥,而把它停下。因为精彩的在后面。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叫拉斯科利尼可夫的青年杀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行凶以后,被她的妹妹发现了,所以他连着她妹妹也杀了。之后,凶手陷于痛苦之中。但是他不断地为自己辩护,认为他杀了那个老太婆是为了行侠仗义,是合理的,也是公义的。
他想办法逃脱警方的追捕,但是心理却无法得到平安。他写了论文说明他是属于那类改变世界的,不服从律法的人。但是,他仍然十分痛苦。他只有向一个身世可怜的女子索尼雅忏悔过。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告诉了她一切。
随着案情的发展,他逐渐逃离了警方的调查。证据都显得对他的逃脱有利。但是,他最后决定自首,去服苦役。因为他坦白承认,又因为他犯罪以前表现良好,才被判了7年。
不过即使在服苦役的期间,他开始并没有悔改,还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他所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他不应该自首。索尼雅在这段时间里面,常常去探望他。最后,他发现他爱上索尼雅了。从此以后,他开始了正确的反思,比起之后永远幸福地跟索尼雅生活在一起,7年的苦役就没什么了。在监狱里,他开始阅读索尼雅给他的那本福音书。
整本小说里面还卷入了很多人和事。有爱他的母亲和纯洁善良的妹妹,也有阴险的彼得比特罗维奇,也有他的好朋友。
这本小说给了我一个信息,那就是,当人犯罪以后,不管你怎么为自己辩护,你的良心并不会轻易放过你。所以,与其争辩,不如谦卑下来,决心悔改。当人决志悔改之后,所有的心理负担都会立刻消失。所以,解除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认罪。如果没有一颗坚强的心,命运便会罄其所能向你展现他的残酷、冷漠及复杂性。你有多犹豫,他便会有多复杂。只因生命不过是一场反抗与追捕的游戏,其主角分别是灵魂与命运。生命以灵魂屈服于命运而终结。在简单的头脑中,命运总会施舍一条狭窄的小径,小径伸向并不遥远的远方;对于一个敏感、聪慧且不甘被愚弄的头脑来说,命运陡然化作无法逃逸的迷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之路,如果是傻瓜拿破仑代替罗佳的话,那注定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战:要么作为刽子手死亡,要么作为暴君而登顶。与他不同的是,拉斯科利尼科夫的灵魂是善良而高贵的,他最终选择的是条不伤害任何人的自我牺牲之路。这并不能理解为对命运的屈服,恰恰相反,这是一条勇者之路!
罪与罚读后感1000字六:(1080字)
人是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题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犯错误,犯错误不是什么大事,可是如果犯错误以后没有勇气去承认的话,那么即使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良心也不会好过,所以作为一个人,要不你就别犯错误,要不你就要在犯错误以后要有勇气承认,给自己和别人一个交代。要敢作敢当,像《罪与罚》里面的主人公一样,所以他的方法很极端,但是他仍然是个勇敢的人。
故事发生在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俄国,主要讲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因痛恨当铺老板娘的盘剥,愤而行凶杀了老板娘,却自以为是伸张正义。但以后的日子里,他饱受杀人的恐惧,良心的谴责。最后,女人公索妮娅给了他帮助和安慰,在拉斯柯尼科夫面对生死两难的时候,鼓励他去自首,并且在拉斯柯尼科夫被判8年流刑后,毅然陪着他。,在爱情的光环下,拉斯柯尼科夫获得了救赎,走向重生。
其实那位大学生有正义感是好事,我们社会不正需要有正义感的人吗?可在一定程度上我不认可他的做法,在当时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制度的牺牲品,他们应该团结起来对抗制度而不是杀人泄愤,所以我认为他用了一种最极端的方式去伸张正义,结果事得其反。变成了杀人凶手。人是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所以,有时候,在做一些事情之前,要想清楚这些事该怎么做,事情才能做得更好,更完美,在不损害无辜人民的利益,取得最好的效果,而那位大学生却只看到一个方面——老板娘对他的剥削,就把她杀了。这样做根本就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是亲者痛,仇者快,别人的妻子死了,无论是老板还是自己都受尽了折磨。
拉斯柯尼科夫在杀人后十分不安,就怕自己被抓。幸亏他毕竟是受过教育,有良知的一个人。这时,我想他已经明白,自己即使逃脱了,也会不安地度过一生。于是,他首先把杀人的事实告诉了自己的爱人索妮娅、亲人、朋友。并最后告诉了警官。最后,他也获得了救赎,走向重生。所以,我们无论在犯什么错后,一定要勇于去承担责任,而并不是去逃避。因为这样,你的一生都会充满恐惧,永远不会安宁,你以后会一直活在疑神疑鬼当中,这样的话,不论是你的家人还是朋友都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人世间需要爱,人世间充满爱,爱能感化一切,爱会拯救一切。也证明一个不变的真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个善良的人,老天爷会给他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在索非亚的爱里面,渐渐获得新生,他承认了自己的罪,并且开始阅读福音书,而且还获得了很多朋友,他不再孤独,不再害怕,在爱的国度里获得救赎,所以,我们在以后处事中,一定要三思后才能做事。哪怕做错了,也要敢于承认事实。
罪与罚读后感1000字七:(1199字)
——越是残酷的时代,崇高的人性便越能放出耀眼的光芒。当人的一切都快被剥夺干净的时候,他那埋藏在内心深处最宝贵神圣的东西往往会更加的显眼。
《罪与罚》是一部典型的以个人内心世界为主题的小说。小说讲一个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根据自己的一件小坏事可以由多件善事弥补的理论杀了一个高利贷老婆。但不巧的是老太太的妹妹也偶然进入杀人现场……这不得已的“误杀”使拉斯科尔尼科夫倍受良心的煎熬。后来他遇到了一个为了养活家人而沦为娼妇的少女索尼娅,并与其产生强烈的内心反应,最终自首。狱中拉斯科尔尼科夫终于接受一切,开始了他的重生。
对这部作品的标准评价是:作者以其卓越的艺术手法深刻描写出当时俄国的社会矛盾,在这矛盾下善良的人们最终都会走投无路,于是产生了这种“杀人理论”。然而从主人公的自首及索尼娅式的牺牲可以看出,作者在作品中宣扬其宗教信仰,认为人们最终摆脱不了道德的束缚,所以一切暴力抗恶不可行。他还提倡人们忍从社会接受压迫……等等。
我对这评价是非常不满的。作者确实描写了一个最终未能够通过暴力抵抗而改变自身命运的人。但这小说里的主人公相当特殊的,说作品就通过这么一个特殊的人来阐述暴力抵抗不可行的观点,是很难接受的。而至于宗教信仰,我认为主人公直到最后是都没有打开索尼娅的那本圣经,这说明作品并没说要把宗教看成最终或唯一的解决方式。
既然是这样,那么这篇小说究竟要表达的是什么呢?
这篇小说最伟大的地方不是作者政见如何,而是“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它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作者无论是在人类内心的洞察还是在对人物造型的描写方面,都可谓是登峰造极。小说中的人物不仅有血有肉,人物内心的复杂也被表现的淋漓尽致。读后感到和这里的人物相比,其他小说中的人物只能称为人偶,一种非常拙劣的玩具。作者与其说是在虚拟故事,不如说是在做精密的人性试验。这里的人物性格虽然特殊,但却仍能给人一种真实感。也正是在这真实感下考问出的“洁白”在打动着人心。
越是残酷的时代,崇高的人性便越能放出耀眼的光芒。当人的一切都快被剥夺干净的时候,他那埋藏在内心深处最宝贵的东西往往会更加的显眼。作者对时代的洞察力和表现力确实是过人的。但这时代背景却是为了描写人性的尊贵。描写那些能使人在决定性逆境还能保持不崩溃的东西(《A7希望与妄想1潘多拉宝盒》)。
最后:我认为《罪与罚》正是因为深刻描写了人的内心才值得一读。若只是为了表现社会矛盾的话,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它是不值得读的。想必没有人会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从一本小说中学习19世纪的俄国社会。
关于作品中的宗教:作者通过描写宗教对人们的重要性,提倡的是人性的复权。宗教在这里体现的是一种人性。小说绝非仅仅是为了宣扬宗教。况且从索尼娅没有受过多少教育来看,她的委身于宗教是很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