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读后感1200字一:(1242字)
《复活》写的是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精神的复活,主要是聂赫留朵夫精神的复活。小说中多次写到,在聂赫留朵夫身上,精神的人与兽性的人经常在较量。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期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蓬勃,有着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兽性的人统治了他,精神的人被压制了,沉睡了。他第二次见到玛丝洛娃,以及后来的七八年,便是兽性的人统治着他的时期。正是这一时期他诱奸了玛丝洛娃,并将她抛弃,可怜的玛丝洛娃被主人赶出门来,在走投无路的境况下沦为妓女。浑浑噩噩,过起醉生梦死的生活。因为往事是如此令她痛苦与厌恶,她尽量不去回忆,将那些伤心的过去抛之脑后。就这样一个原本纯洁漂亮善良的少女成了一个对世事心灰意冷、失望透顶、几乎麻木的人。
作者以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故事为全书之纽带,而将大量笔墨用于描写聂赫留朵夫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和见解之中。于是,我们一次次读到聂赫留朵夫在精神之人与兽性之人之间如何艰难抉择的片段。
与玛丝洛娃的巧遇,可谓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再次打开了聂赫留朵夫心中的阀门,心中的善良,羞耻心,此文来源于文秘站心,同情心…一并涌出,汇聚成了精神的人,与那个兽性的人进行对抗。于是,眼前那层灰暗老化的角膜脱落了,使他对社会与生活的问题有了新的熟悉:对整个贵族阶级、对待封建官僚制度、对待宗教、对待法律和监狱以及对待革命者。在他心中,革命者是极好的人,精神道德面貌高于一般水平。他对于他们布满了敬意,对于劳动人民布满同情,而对于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对于贵族布满厌恶。在《复活》第二部中写到:他“看着这些人那干瘦而强壮的四肢,那粗糙的土布衣服,那黑黑的、亲切的、风尘仆仆的脸,感到自己置身于这些全新的人以及他们那种真正的人类劳动生活的正当情趣和苦中作乐”,感到自己进入了一个美好的新世界,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上等社会。”而“想起了柯察金之流那个游手好闲、穷奢极侈的世界以及他们那种低下卑微的生活情趣”,就感到厌恶。
《复活》一书如实地描绘了人民的悲惨境况;描绘了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恶嘴脸,揭示了官僚制度的腐朽和教会欺骗的实质。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宣扬了人性。
弘扬人性,歌颂人性,不管是过去的人,还是现在的人都需要人性的关怀。在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却徘徊不定。因此可贵的人性,更为我们所重视关注。书中“聂”一次又一次战胜人性的弱点,唤醒起精神的人,就是在让人性复活。而所谓精神之人就是有良知、有此文来源于文秘站、有正义感的有人性的人。
我认为拥有人性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原则。要让精神的自我永存,就要“行得正,坐得直”,有自己的主见与谦虚的心和勇于自我审阅、检讨的勇气。假如我们每个人在行事之前都扪心自问自己的良心,那世上许多错误和不幸都不会发生了。
善与恶通常只在人的一念之间。此书给了我强烈的震撼,它让我感受到了失去本性的可怕与人性的光辉、美好。希望更多人能找回自己的本性,发扬自己的善心,多做善事,使自己变得更加人性化,让整个世界布满阳光!
复活读后感1200字二:(1288字)
在这几天,我和妈妈读完了俄国19世纪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又一大著作——《复活》。
“复活”故明思意指死去的人再一次获得生命,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种事。我对托尔斯泰颇有了解。他并不是一个科幻作家,因而我怀着兴趣翻开了这本书。
书中讲述了涅赫留朵夫,一个纯真美好,曾经对生活和生命充满了美好期盼的青年人,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会中堕落于花天酒地。玛斯洛娃,一个美丽纯洁的姑娘,在长达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堕落。他们似乎是可以就这样生活下去的,他们也许可以满足生活中自己那种种简单的快乐。但当两人在审判玛斯洛娃的法庭上相遇时,涅赫留朵夫再也不能够心安理得地面对他曾经伤害过的玛斯洛娃直视他的眼神。似乎是灵魂的反省,两个人在重逢时,眼神中充满了疑惑。那个少年,成为了一个漂浮在上流社会中的“老爷”,那个姑娘,成了一个处处卖弄风情的“窑儿姐”。涅赫留朵夫此时感受到了他曾经给予她多么大的伤害,他的灵魂背负了沉重的罪恶感。在一次次探访监狱的过程中,他见证了太多的不公平。当他把自己的土地廉价分给了农民的时候,他收获的是农民怀疑的眼神,贵族们疑惑的言语;当他决定与玛斯洛娃结婚以洗清自己罪恶的时候,他的得到的是亲友们鄙夷的眼神,众人以为不可理喻的回应。他面对这一切困惑了,所有他的精神世界里认为正确的事务无一例外的遭到了鄙薄。然而贵族社会所推崇的却只是花天酒地与吃喝嫖赌。一百多个年轻力壮的青年人只因为把身份证弄错了就被关押到臭虫漫天,疾病四溢的牢房中。但涅赫留朵夫在茫然中也看到了希望——玛斯洛娃的改变,让他足以抛弃官场的地位与金钱的诱惑,他的精神复活了。玛斯洛娃也改变了,她为了不连累涅赫留朵夫,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爱。
精神是肉体的支柱,有些人虽仍活在世上,却只是行尸走肉,受人唾骂。反之,有的人虽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过上千万年,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于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堕落的人中,也有重新“洗清”自我的人。书中的男主角聂赫留朵夫,就是一个纯洁无邪的少年,在经历了军旅生涯后,堕落一时,最后终于在精神上恢复了自我。在这个故事中体现出了当时俄国政治的腐败。
之前,聂赫留朵夫精神的自我在为数不多的几次胜利后,他总要为自己定下一些行为准则,并决定要遵循到底;记日记,开始新生活,希望这种生活永远不会改变--他对自己说,这叫做翻开新的一页。然而,每一次他都被城市的诱惑所降伏,不知不觉地再次堕落,而且往往比以前显得更深。
有句话说: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我并不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因为人是主观的,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虽然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但也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名言,我觉得一个人的自制力也是很重要的。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源于一次意外相见对他内心造成的震撼,能使他不断反省自己,剖析自己,从而走上一条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人生之路。而我们的“复活”仅仅是缺少这样一次意外吗?不是,肯定不是,我们缺少的最重要的是敢于复活的勇气和信念,没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不可能驱使我们与自身的惰性作长期的斗争的。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敢于突破自己,敢于让自己不断地复活。
复活读后感1200字三:(1232字)
原谅我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立马写下自己的丁点感想,实在是因为,没有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我自小没有读书的习惯,最近几天完成了两部世界名著《呼啸山庄》、《复活》感觉自己终于成了名副其实的“读书人”,确实收获不少,尽管不能想个通透,但起码引起了我关于好多事情的思考。
读完《复活》花了3天时间,速度还是可以的。
结局出我的意料。我单纯的一直猜想着柳多夫和马斯洛娃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会不会因为经历了太多而无法轻松的走到一起。阿泰不愧是阿泰,如果这样简单的收尾的话那《复活》也就不是世界名著了。这并不是一部单纯讲述爱情的长篇小说,而是讲述了上至宗教、社会制度下至贵族、军人、平民的情感生活的整个时代——17、18世纪。作者通过柳多夫对于自身生活、对于社会制度尤其是司法监狱制度的亲身经历描述了贵族、军人、地主阶级腐朽、奢侈、残酷、虚伪的利己主义作风;通过柳多夫“复活”心路历程有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收尾——《新约圣经》倡导的赎罪主义。对于这个结尾,我不能够理解,可能是生活阅历的局限,也可能与自小所受的教育有关。很显然,阿泰是新约圣经的倡导者,认为人生下来是有罪的,我们要不断的赎罪;对人应该尽最大限度的宽容;尽最大努力的帮助别人;我们活在世上不是为了自己享乐而是上帝出于一定的目的派我们而来的;我们自身是有罪的,所以不能对别人提要求等等。这是我不能理解的,我目前依然认为,来到这个世上就要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感到快乐,至于我的出生是不是处于上帝的某个目的我不得而知。我这不是不尊敬上帝,我确实不能够明白过来,我相信上帝也不会允许我盲目。
阿泰笔触很细腻,描述了那个时代各个阶层人物的性格特征、宗教信仰以及处境。有邋遢的老头笃定的相信自己;有革命者倡导自由主义推翻旧的剥削制度;有贵族阶层为了保持自己现有的权力和财富对于现存制度盲目的信仰,至平民的生老病死而不顾等等。阿泰也用简短的篇幅像用这本书描述柳多夫一样讲述某些人的失败的“复活”历程,典型的案例便是和他一起长大的姐姐。这些人都是在复活的道路上夭折了,没能坚持下来,没能与腐朽的行为斗争到底。穷人、坏人有自己处于当时情况的理由,富人也有。大家都有错,大家也都没有错。
那人们的痛苦怎么办,这样腐朽的制度怎么改革,如何组织残酷无情的贵族阶级迫害剥削手无寸铁的劳动阶级?柳多夫从新约圣经上找到了答案,可是我不明白。基督告诉彼得的那些先不说我们凡人能不能做到,就算能做到,那能保证世界上所有的生灵都能做到吗?那在这种必然的做不到的情况下社会制度又该如何建立呢?宗教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可是我们组织制度该如何创立,我们的国家统治者该如何管理或者服务自己的子民?当然在个人层面上,我们只能是想基督告诉彼得的那样,怀着谦虚、赎罪的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实现上帝派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目的。
阿泰,你的结尾令人深思。愚钝的我还想问下,你希望柳多夫做的,是在众生当中像英国人一样传教吗?(向众生传教,相信如何处理与马斯洛娃的关系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