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300字一:(1368字)
今天下午,花了将近两个月时间终于把《安娜·卡列尼娜》看完了,至此,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全部看完了,如果把这三部书排个序,我认为:
NO。1是《战争与和平》,这本书分上中下三部,写的是波澜壮阔、气势磅礴,各个人物我仍记忆犹新!
NO。2是《安娜·卡列尼娜》,托老把一个三角恋外加婚外恋的故事竟然写了上下两册,真不容易!
NO。3是《复活》,这本书我最不喜欢,文学描写也最差,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最后以嫁给了俄共,而实现了“复活”,我觉得老托为了讨好俄共,也不能这样谄媚啊!
下面具体谈谈《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大作家写东西,文字确实写得很美,这是毋庸怀疑的!
故事情节其实也很简单,先是三角恋,后来才发展到婚外情的。简而言之,先是乡下的土财主富二代的列文喜欢城里的姑娘吉娣,但吉娣却喜欢官二代公子哥们伏伦斯基,但伏伦斯基偏偏喜欢上了吉娣姐姐的妯娌安娜,这是典型的三角恋!
下面有必要对故事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做个介绍,安娜也属于官二代,不过是失势、没落的官二代,她由姑妈抚养成人。最后的终身大事理所当然也由姑妈做主,嫁给了用她姑妈的话讲“从结婚角度年龄确实很大,但从当省长的角度又很年轻的卡列宁”,这个老家伙比安娜整整大二十岁。
老牛吃嫩草的婚姻注定是不幸福的,尽管安娜已和卡列宁育有一子(名叫谢辽查),但这阻挡不了伏伦斯基对他狂热的追求,在烈火与干柴的碰撞之下,安娜燃起来熊熊烈火,不仅与伏伦斯基私通,而且怀孕了,伏伦斯基的,事后生下了一名女婴!卡列宁为了顾及面子,表面上大度地原谅了安娜的出轨,但心里却希望安娜在难产中死亡!
但托老没这样做,因为他不打算把女主人公就这样简单的死去,安娜在产后竟然奇迹般的活下来了。故事继续往下发展,由于吉娣对伏伦斯基死了这条心,大病一场后,答应了列文的求婚,他们在乡下生儿育女,过了安静幸福的生活!
我们的安娜,可就没这么走运了!在和卡列宁谈判离婚未果之后,她就为了爱,撇下了儿子谢辽查与伏伦斯基私奔了。任何东西都有保质期,爱情这个东西,也不列外。因为爱,所以自私,安娜深深地爱着伏伦斯基,她的整个生活就是曲意迎合他!安娜没有安全感,生怕其他女人夺去她的心上人,更害怕伏伦斯基变心。因此,她对伏伦斯基采取了“盯、关、跟”,把伏伦斯基盯得死死的,生怕他有非份之举!再好的男人,一两天肯定能忍受,但长此以往,天天如此,伏伦斯基根本无法忍受这种无端的猜疑和束缚。安娜所谓的爱,终于起反作用了,他们之间开始冷战,经常发生口角,尤其伏伦斯基单独出门时!一开始安娜认为伏伦斯基为了他牺牲了一切,诸如名誉、前途等;但从现在,安娜由爱变恨,认为弄得她夫离子散、家庭破裂,在社交场合处处抬不起头,旧日的亲戚朋友拒绝与她往来,更有甚者,在一次音乐会上,安娜受到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安娜把她承受的这一切都归罪于伏伦斯基,如果他不勾引她,她怎么会落到如此地步呢?
我们经常说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但这本书告诉我们,封建礼教会吃人,资本主义礼教也会吃人!安娜在精神恍惚的情形下,为了摆脱精神上的痛苦,逐渐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认为只有死才能摆脱一切,最后她选择与火车PK!当然伏伦斯基很痛苦,选择了到塞尔维亚当志愿兵和土耳其作战,以求一死,具体有没有死,托老没写,但估计他是活不成的!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300字二:(1384字)
小说从奥布朗斯基和陶丽的婚姻矛盾开始,奥布朗斯基和他的家庭教师的私情,被陶丽发现,于是潜伏的家庭矛盾爆发,陶丽和奥布朗斯基进入冷战时期。为了解决矛盾,安娜从家里赶来,来到他哥哥的家里。搭火车时,安娜和伏伦斯基的母亲坐在一起,两人互相讨论起了自己的儿子。奥布朗斯基和伏伦斯基一起来接,伏伦斯基在见到安娜的那刻,便对她一见倾心。安娜在看到伏伦斯基的时候,也被他眼中燃烧起来的爱意,心开始悸动起来,两人一见钟情。而他们在火车站上,看见了一个卧轨自杀的男子,这个情节,其实就是安娜的结局。
安娜一开始压制自己内心的感情,对伏伦斯基的好感,因他的外貌,他的言行,更重要的是,他对她的爱。伏伦斯基因安娜动人的美貌而爱上了她,从一开始便毫不掩饰,他的目光始终追随着安娜。安娜从未体会过如此深刻的爱恋,她少女时期就依照父母的安排,嫁给了毫无生机,虚伪,古板,伪君子卡列宁,她的生活从没有激情,她对丈夫也从没爱意,那修道院般的生活,唯一的乐趣,就是她的儿子,谢辽沙。安娜把她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她儿子身上,于是,在要抛弃他的那刻,安娜是如此舍不得。可是安娜为了爱情,还是忍泪离开了他,安娜可以说是抛弃了一切,选择了伏伦斯基。从地位,到名誉,安娜都放下了。伏伦斯基追到了安娜,他内心获得了一种满足,不能说他对安娜是毫无感情的,但却是远没有安娜深的。虽然爱情之火是他先点起的,但也是他先洒水熄灭的。安娜从没有处于主动的地位过。爱得更深,往往伤得更重。安娜的悲剧,是从一开始就注定的,她动心的那刻的开始,她无法自拔的那刻开始。
伏伦斯基如果没有追得那么紧,安娜或许把持得住自己,过了一段时间后,就平静了。可是伏伦斯基却追她到了莫斯科,在他堂姐,安娜的朋友培特西夫人的帮助下,获得了安娜的芳心。当安娜和他私奔了,四处游玩时,他那颗激动的心,却跳得没那么快了。他对安娜的爱恋,逐渐淡了下来,安娜也感觉到了,所以不安,所以无理取闹,所以吵了,吵了,两人的关系就这样吵得疏远了。伏伦斯基爱上安娜,有一半的缘由是因她的美貌,与众不同的仪态,占有她似乎成为了一种目标,一个荣誉般的东西。所以当他实现了这个目标后,内心的爱意就减少了。安娜在他眼里还是美的,最后却有些可怕了。
这本小说通过安娜这个反抗的女性,抨击了当时俄国资产阶级禁锢思想,资产阶级禁锢人性,压制人的自由,反对基督教的清规戒律,还批判了资产阶级统治下的人们,金钱至上,名誉至上,虚伪,腐败的生活方式,在以男权为中心的那个社会,女权是没有的,受教育,追求自由思想是几乎不可能的。安娜是资产阶级的贵妇,却为了爱情,勇敢的对那个阶级进行了反抗,她和伏伦斯基的结合可以说是给当时的资产阶级的强力一击,勇于追求爱情,解放思想,这是具有鲜明的反抗色彩。安娜不屈的叛逆精神,闪烁着永恒的魅力。
小说的另外一条线索是列文和吉娣的爱情,安娜是属于莫斯科上流社会的改革积极分子,列文是在俄国农村的改革,列文可以说是作者本身,虽然并不等同,他和吉娣的爱情,也是作者自己的婚姻生活。列文可以说是一个先进的改革家,有思想见地,果断,有魄力,坦率,纯真,他对吉娣一往情深,即使被拒绝了,还一心念念。列文在小说中,发表了许多独创的观点。(关于这些观点,我个人没有很好理解,个人觉得在文章后面,他的思想是最感动人的,同样的,我最喜欢的一部分,也是最后临死之前,安娜的独白,精辟的见解)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300字三:(1389字)
耐着性子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简直可以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本书。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看完这本书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吃饭时候还在思索,却感到头脑混乱,只是清晰记得安娜死了,而且是卧轨自杀的,很残忍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方法。无异于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以蛇自杀,这些可怜的人啊!都说红颜薄命,一些不假的,这些红颜几乎都是兰心惠质,沉鱼落雁。哎,可叹,可惜,可怜……
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笔十分之细腻,以至于让我觉得有些情节和话语很繁琐,描写上流社会晚宴和沙龙情景,浓彩重墨,铺展开来,一点不逊于曹雪芹,故事的情急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应。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龙斯基是在火车站,并且看到了一个卧轨自杀的女人,安娜表现出莫名的忧伤,因此弗龙斯基给那个自杀的女人家属给了些安葬费,从此两人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则是安娜自己卧轨自杀,弗龙斯基奔去火车站见她最后一面,相逢和诀别都在火车站,此种笔触相当独到,不过未免使故事更具悲伤性。
安娜,弗龙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这七个人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后来在调节表哥阿尔卡季奇与其妻子多莉之间婚姻矛盾时候遇到了阿尔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龙斯基,两人相见恨晚,彼此一见倾心,坠入爱河。后来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欢弗龙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夺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因为弗龙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龙斯基也没有放弃他们之间真挚而热烈的爱恋。但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弗龙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世俗和上流社会所不容。安娜处在夹缝中,后来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弗龙斯基一再劝导下,安娜给丈夫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弗龙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掉了自己……
基季最后与莱温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弗龙斯基则伤心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意义的生命,他自费带着一个连队去前线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多莉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多莉变卖自己的家产还帮他还了高利贷,于是和好如初……
看完这本书,真的很想见见列夫托尔斯泰,很想问问他,为什么选择安娜作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批判?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但为什么描写安娜的时候又着重描述了莱温的生活、思想。而这两个主人公在整个故事中都没有什么关系纠葛,只在最后,见了一面。以后有机会去莫斯科寻找一下答案吧。
或许我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了解一下他那个时代的整体状况。
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让人看得很揪心,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前程,因为爱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