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100字一:(1170字)
“人活着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为了灵魂,为了上帝。”——题记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爱情、家庭悲剧寄寓了他对当时动荡的俄国社会中人的命运和伦理道德准则的思考。作家歌颂人的生命力,赞扬人性的合理要求;同时,他又坚决否定一切政治、社会活动(包括妇女解放运动)对改善人们命运的作用,强调母亲——妇女天职的重要性。作家世界观的矛盾构成安娜形象的复杂性。一百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她以感情为第一生命,是个内心世界丰富崇高的女性,有着极其崇高的人格追求,浑身焕发着美丽的生命元气和青春活力。她极其珍视自己的爱情,不愿意像其他贵妇人一样,偷偷摸摸当情妇,以丧失个性的人格尊严来获得上流社会的默许。在观看军官赛马的时候,她一旦看到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下来,立刻泪流如雨,整个胸部都在颤抖着抽泣,因而大受上流社会小姐太太们的指责。在回家的途中,她公开承认自己与渥伦斯基同居,可卡列宁的回答却是:“严格地遵守外表的体面”,不要把渥伦斯基带到家里来。卡列宁的残酷自私使得安娜浑身发冷,她再也无法在这个家庭里生存,而她同渥伦斯基的公开结合却又把自己置于同上流社会对立的地位。于是,这个弱女子同上流社会之间,便展开了力量悬殊的殊死斗争。在这部小说中,列夫•托尔斯泰塑造了许多在文学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安娜、渥伦斯基、吉提、列文、卡列宁、奥布浪斯基公爵……在这些人物中,唯一一个在生活中左右逢源,带有点喜剧色彩的就是奥布浪斯基公爵,其他的人物无不与死亡主题有关。如果我们简单地归纳一下,这部作品主要写了两个故事:其一,是安娜与渥伦斯基从相识、热恋到毁灭的过程,以及围绕这一进程的所有社会关系的纠葛,其二是列文的故事以及他在宗教意义上的展开个人思考。正如那句著名的开场白所显示的一样,作者对现实的思考是以家庭婚姻为基本单位而展开的,至少涉及到了四种婚姻或爱情答案:卡列宁夫妇,安娜和渥伦斯基,奥布浪斯基夫妇,列文与吉提。每一个答案都意味着罪恶和灾难。安娜是唯一经历了两种不同婚姻(爱情)形式的人物。在作者所赋予的安娜的性格中,我以为激情和活力是其基本的内涵,正是这种压抑不住的活力使美貌纯洁的吉提相形见绌;正是这种被唤醒的激情使她与卡列宁的婚姻、甚至彼得堡习以为常的社交生活、甚至包括孩子谢辽沙都黯然失色。与这种激情与活力相伴而来的是不顾一切的勇气。安娜在与渥伦斯基的私情曝光后,“勇敢”地面对,这在当时是很大的毅力。虽然她的结局是悲哀的。“安娜向正在驶来的火车扑倒下去,生命的火焰熄灭了,她的痛苦也永远摆脱了。”合上书本,我深深为安娜的悲痛的命运而久久不能平静。安娜,是一个当时背景下的牺牲品,在铁轨上绽放出悲绝的生命死亡之花,如此炫红。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100字二:(1123字)
看过电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然后就看书啦。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出轨的女人,可是我我依然很喜爱她,因为她很真,爱了就是爱了,一直没有违了自己的心去做事。虽然她有时所作所为让人不理解,我欣赏她的活法和生活方式。她开始是依附于一个没有感情的丈夫,后来,为了爱情,又依附于另一个男人,把爱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她勇敢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着,有着快乐也很辛苦。
现实生活中,爱情不能解决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纵使爱情一直存在,没有保障的爱情让人恐慌让人累。我欣赏安娜的勇气和勇敢。她活的很真,很纯粹,我喜欢她的真。渥伦斯基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去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认识了她,了解了她的心灵,所以他觉得以前就好像从来没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面前显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为她倾倒,因为“她除了聪明、文雅、美丽之外,她还非常诚实…”我爱安娜,她是一个“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的生气勃勃的女人,当她她鼓起勇气与情人远走高飞时,我更是不可抑止的喜欢欣赏她。
可惜可爱的安娜还是自杀了。因为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安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是因为她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如果她是多丽,忠信老实地守着家庭,在怀孕生子,再怀孕生子中耗费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风流丈夫到处拈花惹草带来的痛苦,她就会继续如困兽般维系无聊的婚姻,如果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荡荒淫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会在赛马场上失声而起,而且随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或者如果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她就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实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爱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运注定她无法生存。安娜的一生是美丽的,她的一生都保守了这种美丽。虽然流言蜚语践踏了她的人格,死亡夺取了她的生命,却没有任何力量改变了安娜内心的持守。她只是很真的做着自己,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没有错,喜欢她的个性,敬仰她的勇敢,她就像个天使,只是那个环境那个时代不允许。现实是残酷的,真诚的人们却活的很辛苦。无奈,生活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压抑着自己过活,披着人皮在人群中穿行,我们很无可奈何的。我们的真被残酷现实压抑着。安娜只是我们的崇拜者,她的悲剧说明了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我们必须遵循它的原则去生活,否则安娜的悲剧照样会重现。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100字三:(1178字)
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尼古拉二世,还有一个是列夫·托尔斯泰。
有人说,俄罗斯文学不是一本本的书,而是一个一个钉着各类男女主角的十字架。钉上十字架的又何止是小说中的人物。托尔斯泰一生都在严酷的拷问和剖析自己的灵魂,并且推己及人。这正是《安娜·卡列尼娜》的本质,也是俄罗斯文学的伟大传统。作品缜密如花岗岩,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没有意味深长的诗意,没有空灵与疏淡,只有伟大的现实生活,必须承认:实在是不好读。我甚至觉得俄罗斯文学中的人物可真“作”啊!但作品的伟大,毫无疑问。
木心曾说,“俄罗斯的文学像一床厚棉被。在没有火炉没有水汀的卧房里,全凭自己的体温熨暖它,继而便在它的和煦的包裹中了,一直到早晨,人与被浑然不分似的……这种夜,这种早晨,畴昔的夜畴昔的早晨。久处于具备空气调节器的现代住宅中,自秋末到春初,只盖毛毯或羽绒薄衾,轻软固然是的,不复有深沉历史感的隆冬寒夜的认知了。……十九世纪的俄罗斯似乎全部是冬天,全部雪,全部夜,全部马车驿站,全部阿卡奇·阿卡耶维奇,彼得罗夫·彼得罗芙娜,全部过去了,全部在文学之中,靠自己的体温去熨暖它。”这个比喻极贴切。
小说有两条主线,安娜的爱情悲剧是一条线,这条线铺开了放浪声色的俄罗斯贵族社会的生活画卷。列文的精神探索是另一条线,展示了俄国宗法制农村,古风盎然的民族道德风貌。安娜的婚变、出走最后自杀,列文的失恋、热恋、结婚生子的幸福生活。安娜的生命是往下沉的,列文的生命是往上升的。安娜象征着理性没能战胜的情欲,这正是托尔斯泰早年经历过而从此坚持批判一生的东西。列文象征着理性的思考,他代表着作者本人在获得了世俗的幸福之后对自己灵魂的一系列拷问,甚至也被自杀的念头困扰。
小说扉页用了《圣经》的话,“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这表现了作者批判安娜式的情欲,爱情丧失理想一样受到批判。爱欲的洪水冲开了安娜理性的闸门,这是作者要批判的。但在创作的过程中,安娜也激发了作者心中对美好女性追求自由与真爱的动人之情。终于使得那个葬身在火车轮的安娜变得如此风情万种,百年迷人。
贵族社会铸就了安娜,她既是它的牺牲,又是它的观念和秩序的维护者。如果站在托尔斯泰主义的立场上,我甚至可以说人类社会铸就了安娜,她既是它的牺牲,又是它的观念和秩序的维护者,我们的抗争至多也就是安娜的结局。安娜悲剧最深的意蕴就在于此。
而列文的婚姻、爱情,以及精神上的思考都是作者本人的经历。从托尔斯泰和妻子索菲亚的结局,我们可以理解列文。托尔斯泰82岁出走之后,患肺炎,躺在一个小火车站的站长室里。索菲亚去看他,始终没有让她进门,直到托尔斯泰死。一对曾经像书中的列文和吉蒂那样纯真热爱、生儿育女的夫妻,为什么会到这样势不两立的境地。这里面也许就有托尔斯泰一生思考的关于生活和生命的问题。因此他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题名,他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都是垃圾!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100字四:(1163字)
有一种处境叫做始终无法超越。
《安娜。卡列尼娜》在我很早的时候就知道了,作为一名女性,安娜。卡列尼娜下场并不好,可是整部书都在宣扬一种精神,宣扬的就是一种社会的残忍和你不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就会被淘汰的现实,这是很难突破的。安娜。卡列尼娜性格十分善良,可是却背叛了自己的丈夫,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可是依旧没有得到更好的幸福,以至于自己一直追求的完美得不到实现。
这部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尤其是在一些场景里,对人物心理活动和因为心理变化折射出的语言和行动的变化,描写的及其生动细腻。
所以,当我看到安娜面向火车准备跳的时候,我还以为她会在最后关头控制住自己,然后冲到弗隆斯基的母亲家里……直到看到后面火车上,那些人聊天的场景,我才知道安娜到底还是屈服了,屈服于当时的社会,屈服于命运。她宁可死去,也不愿意生活在被自己爱人冷落甚至让自己感到屈辱的情况下,苟且地委曲求全。她痛苦的死去,甚至只是为了惩罚他对她的冷漠。
安娜那么勇敢、执着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然而,那个时代对于贵族阶级的妇女,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牢笼,她又怎能挣脱呢?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悲剧的。
安娜,她对感情的要求那么高,做她的爱人也一定很辛苦,不知道是不是有男人可以满足她对感情持续的高标准、严要求。爱情是热烈的、灿烂的、美好的,可是还要有更多的平凡需要爱人们面对,平平淡淡。我不禁在想,人总是太过于执着的追求爱情。
开始读安娜出轨,和弗隆斯基一起生活的时候,我就开始设想了好多可能的结果,看到他们感情出现危机之后,我依旧在按照我对安娜性格的想象来设计她后来可能的结局。我想过,她可能会离开弗隆斯基,可能会转向别人,然后逐渐沦落;想过她可能会调整自己,努力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来填补弗隆斯基的冷落带给她的空虚;想象过她可能会抛下爱情,独自带着她的孩子顽强地生活下去;还想过她自己去经营一份产业,变成一位女强人,然后弗隆斯基后悔之后,再回来找她,然后通过百般努力争取到和她丈夫的离婚,最后过上童话结局一样的生活……我的设想,当然是基于我对现代社会的认识。我错了,错就错在我不了解俄国那个时候的社会体制,那个贵族阶级的生活,以及在那个时代那个阶级中作为一个妇女,自己所能掌控命运的程度。当然,还有作者所处的时代及作者本身所决定的人物的命运。
我一直在想,安娜。卡列尼娜一直都是这样的,她将会在穷困潦倒之后走向衰败,这是无法避免的,可是这也是社会造成的。因为安娜。卡列尼娜背叛了自己的丈夫,选择和情夫一起生活,可是情夫并不值得托付终身,这是永远得不到的幸福。人总是要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的,不是靠别人。所以在现实的社会中,对自己最爱的人一直忠贞下去,是会得到最大的好处的,我坚信自己能够这样生活下去。以后的岁月中,社会在发展,时代不同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现实,现实,都是环境塑造这样个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