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00字一:(1031字)
要先品这本书,就得先品这本书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当时的俄国,正处于一个兴盛和衰败的混杂期,其原因是,西方的文化传入虽促进了俄国社会发展,但贵族和农民的矛盾却在加剧。有人说:“列夫·托尔斯泰是当时最复杂、最矛盾的伟人”。列夫·托尔斯泰作为贵族,但他希望农民可以与贵族一起富强,但并不想打破农民和贵族的从属关系—这恐怕和他阅读卢梭的著作有关---这是一大矛盾,还有托老对宗教的问题就一直没有解决,一直有巨大的精神危机,而《安娜•卡列尼娜》这部著作,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这一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下成书的。
阅读过后,不难发现书里有两条主线,两组主人公、两个不同的故事相互穿插,在安娜这一边,讲诉了她与渥伦斯基的悲惨爱情故事,而安娜最后因不堪忍受而惨死于火车轮之下。另一边,是列文和吉蒂的幸福生活,但列文却有着改革不成和宗教信仰的巨大危机。这两条主线看起来毫无关系—至少是剧情上—唯一一点接触在书中也只出现两次。但绝不会觉得任何一条是多余的。首先来说说安娜,安娜是个活泼开朗,敢于追求爱情的女人,她不惜被所有人排斥也要抛弃她的丈夫卡列宁,和渥伦斯基在一起,而悲剧的是,她抛不下她的儿子,并且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使她和渥伦斯基疏远了,最后的她一无所有,终于自杀。她和渥伦斯基疏远的原因是她的过分热情使得他们在意见上越纠缠越不和,越不和越疏远,而这些鲜明的体现在文字中,让人看了难免不心凉,应该说,她的悲剧是她一手造成的,偏偏社会又不给她挽回的余地,也许有很多人批评她的不贞行为,但其实她也只是一个普通女人,而社会竟无法保障一个普通人的权益,这足以显示出当时俄国社会的一大黑暗。
而列文和吉蒂可以说没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他们生活富足,婚姻美满,是这本书中最阳光、最纯净的角落。列文的生活反映了托尔斯泰的生活,而他的精神也反映了托尔斯泰的精神。列文参与社会改革,撰写著作,但农民与地主的隔阂使他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加上他不信教,使他感到不安,但最终他信奉了宗教,心灵上获得了安宁。
《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虽然批判了当时的俄国社会,但它也有值得批评的地方,书中的人物并没有坚持改革,有浓厚的消极意味,这是它的不足之处,但是,它仍对当时俄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恐怕对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启示,一个社会,必须要对人有所保护,能促进所有人发展,但这个问题涉及各种知识,我才智疏浅,这儿就不提了。
最后用托尔斯泰的一句话结尾:“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00字二:(1078字)
用了大概一年的时间,看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颇有感慨。在一本书中,讲了两个人的故事,一个是安娜,一个是列文。他们两个最终都得以了悟,但是却有着迥然不同的结局。
在文章的大多数篇幅中,安娜都被塑造为一个充满活力、善解人意、优雅、美丽、迷人的女性。当她是卡列宁夫人的时候,她一直用这一切优点来周围的人带来喜悦,几乎所有人都愿意和她接触,她的所有优点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运用。
可是,当她为了追逐情爱而和渥伦斯基私奔之后,整个社交界抛弃了她。只有很少的人念着安娜过去的好处来看望她。这个时候的安娜,依旧充满活力、善解人意、优雅、美丽、迷人,甚至由于强烈的幸福感,表现得更胜于前。但是这所有的优点,都仅仅被用来满足她自己对情爱的追求,仅仅成为了笼络、甚至是控制渥伦斯基的手段。
也许安娜从未意识到,在她看来,渥伦斯基只是满足自己情爱的工具。任何他自己的独立空间都是难以接受的。一旦渥伦斯基不再沉溺于情爱,试图做一些自主决定,安娜就会违心地把这理解为背叛。所以安娜迅速地从自以为的幸福跌入了自以为的不幸。
在这种强烈的不幸中,安娜达到了了悟。她看到了周围的虚假、空虚与可厌。与其说是她在描述世界,不如说是在描述自己。因为人们看到的世界,只不过是自己的影子。这深刻地揭示了安娜的极度自私和厌世,以前那个人见人爱的安娜,只不过是一种成功的伪装和表演。了悟之后的安娜,只能随其本性,走向毁灭。安娜给所有和她密切接触的人带来的都是痛苦。
如果评选本书最可爱的女性,我会选平凡而神秘的瓦伦加,她回答吉提的问题,看似简单而充满智慧。她的境界超于本书中出现的每个人,而所处地位则相当平凡,书中没有交代她平淡命运最终会走向哪里,不过我相信不论她在哪里都会始终给周围人带来最多的快乐。
再看列文。列文的生活简单而思维中充满矛盾。他自己作为地主热爱并参与劳动,他纠缠于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做出各种理论和实践上的尝试,但并没有什么有效的结果。(当然不会有,即使现在,我们真正搞清楚雇佣关系了么?)他似乎始终在不知所措的探索,他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于哪里,甚至也一度由于迷茫而陷入自杀的企图之中。
与安娜不同,列文是真诚的,他没有虚假的一面。这种真诚可以带着他走过迷茫期,也来到了了悟。他同样否认了周围一切事情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他看到的不是空虚和可厌,而是超越世俗价值的高尚。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而这意义正是瓦伦加所实践的。列文和瓦伦加生活没有太多交点,他甚至未必有机会去深入探究瓦伦加的境界,但是同样的真诚让他们领悟到了相似的人生境界。
与瓦伦加相似的是,列文同样始终给周围的人带来乐趣和利益。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00字三:(1040字)
《安娜》下半部的关键词就是死亡。托翁通过安娜的死和列文对死亡的不断思考探讨了死亡的意义,表达了自己对死亡的看法。
托翁将安娜的死亡安排为自杀,而且是卧轨(呼应了上部中安娜去看望哥嫂一家人时,刚下火车就遭遇到的情景,就在这个时刻这样的死亡方式沉入了安娜的大脑)是大有深意的。安娜的死或者自杀,根本原因的确在于安娜自己www.guaze.com读后感。她因为身份焦虑和不能对儿子献出满腔的母爱而失眠,必须依靠药物才能入睡,但她不是就这样屈服了,通过阅读书籍,音乐,后来抚养一个因为家庭陷入贫困的苦难英国女孩子来缓解自己内心的不安定感。安娜是这样关注自己内心的人,所以,在被弗龙斯基把她的这些行动贬斥为“做作”时,她愤怒了也怀疑了,迷茫了,而最终绝望了。固然,安娜的忌妒心过于强烈,却是出于对弗龙斯基的总是被掩藏起来却在内心里汹涌的爱。她不断为自己和爱人吵架自责,但是因为自尊,又不断犯同样的错误。而弗龙斯基很明白安娜的爱情有何等强烈,何等不能容忍任何瑕疵,但是他却无意识中利用了安娜的这个弱点满足自己男人式的骄傲和俯视。这样的自私必将付出代价!于是,我们看到了安娜的惨死和弗龙斯基的黯然奔赴沙场。托翁对后者的安排当然是为了男人的尊严考虑:作为男子汉大丈夫,死也要死的慷慨激昂。男人是结局得激昂了,但是对于那个为了他而不顾一切包括生命在内的痴烈女子呢?他们这样的结局,在某种程度上对女人的死亡意义进行了消解甚或否定。所以,尽管我读到了弗龙斯基伏在安娜尸体上痛哭,也通过她母亲,这个风流成性的老女人对安娜自杀的不屑和对弗龙斯基的在惋惜中欣赏的表述中感觉到作者对安娜的死亡意义的否定。后来,列文对死亡不停思考,最终明白人生的真谛在于善,宗教式的隐忍的良善。在这个读起来挺费劲的过程中,我觉得安娜的死亡意义进一步被消解,甚至被彻底否定。所以,一般我们认为《安娜》是悲剧,但是我读到了作者对女人悲剧死亡进行了不同于前人的思考和追问,最终并没有把自己的观念落脚在悲剧上,而更上升到宗教高度,深刻分析了死亡的意义。到这里,我也不能不佩服托翁的伟大,表面上看起来是女人为了自己心爱的男人自杀,这样的故事很能引人入胜,但是他不仅仅对痴男怨女进行了全景观式的真实描述,也为我们开辟了新的道路。这时,我可以告诉自己,女人不能仅仅为了男人而活着。如果女人活着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追寻古老传说中永恒不变的爱情,而自身的忌妒心不能克服的话,就必然付出牺牲,但是这样的牺牲不值得,或许没有任何意义。
女人自然也不能避免死亡,但是死亡的意义却能由自己选择。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00字四:(1051字)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1873-1877),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俄国古老的封建地主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一切都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开始建立。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最吸引托尔斯泰注意的是家庭的变化和妇女的命运。家庭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展现在他的眼前,而一个妇女因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特别使他感到震惊和难过,于是就产生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本来也算是个幸福的女子。上帝给她太多:美丽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泼的儿子、能为她带来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幸福,每个人又是怎么定义的呢?上帝却没有给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爱情。与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卡列宁。结婚十余年,丈夫地位显赫、醉心功名,也会对安娜好,但是这些的“好”,只不过是她丈夫关注的社会性的舆论,遵守并履行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为人丈夫对妻子的责任而已。每晚进行循例式的对话,更令安娜生厌。生活上的富裕,却难以掩盖心灵上的干渴。
火车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上了结的孽缘。她拥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热流像海啸般向她涌来。冷水如热流的相涌,最终冲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伦斯基的爱如海啸般一泻万里。如果没有婚姻制度、如果没有生下爱儿、如果没有社会舆论,安娜与渥伦斯基的水乳交融的相爱,来得太迟且来得让人感到欣慰。但是现实便是现实,他们的结合,虽然并不稀奇,反而在圣彼得堡,拥有情人是常事。看来违反婚姻制度,失去母亲职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毅然破坏了上流社会体面的游戏规则。但是,安娜,却头一回为自己做了主——她想拥有完整的爱情。
可是,最后安娜却卧轨而死。一个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快乐单纯的家庭,快乐的生活,到渥伦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爱情”。而这个“爱情”的到来,却带走了她的一切。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灵魂,她是那么美,洁白无暇,气质非凡。这个灵魂只会活在托尔斯泰的心中,因为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灵魂中的至洁至纯。她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
而她又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部分,我们读到她的人都会在她的身上看到自身的善,看到内心深处的真诚愿望,没有任何的虚伪和矫饰的内心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感到安娜正在某个角落里,怀着满腹的渴望和决绝的目光看着我……。我想,我终会拥抱,带着同样满怀的激情,摆脱所有的现实,去与她一起起舞长空。
安娜·卡列尼娜,我所知道的最美的女人,永远驻留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