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读后感1000字一:(1125字)
一个月前,因为杜拉斯的纪念日,我第一次下载了她的著名小说《情人》,昨天,下雨,读很久以前的那个故事,仿佛梳着小辫,戴着男式礼帽的白种女孩就在眼前,内心充满了叛逆和渴望。羸弱而敏感的男人第一次在轮渡上的靠近,紧张却不失老手的风范,是她的什么捕获了这个阔少,无从获知。最美妙的莫过于一次次学校外的等候,黑色的轿车分外显眼,车上坐着的男人内心充满孤独和渴望,她走过去隔着窗印上的吻充满挑逗和随意,却让车窗里的他忘了所以。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爱情,杜拉斯的文字犹如一个人的轻语低訴,很多时候没有时间的概念和逻辑条理,但是又恰恰是因为那样更加真实,在纷乱和肮脏的河内、沙沥、万隆,河水、轮渡、大雨贯穿整部小说,让人仿佛感到潮湿的雨季的那种悸动,两个特立独行的人因为孤独和人性的本能走到了一起,她的内心充满如同妓女般的幻想,在寄宿学校的卧谈中告诉同伴,希望自己经历一个个男人,而并不在乎这些男人的长相,这就是杜拉斯青春懵懂时期对性的认知,而他成就了她的幻想,比幻想更好的是他还是个有钱人。因为幻想的支撑,她成了这段关系里面那个理性的人,即将分别的时候的描述令人感动,他不再愿意与她做爱,因为“无法忍受与一个没有感情的人在一起“,无论未来他们的感情走向何处,但是那一刻我相信他是爱她的,至少是珍惜吧,最后,杜拉斯乘船走了,回到法国求学,果真如她年轻时候想的一样,一次次在与男人的关系中寻找到创作的灵感,并最终成为一个著名的女作家,而这段最初的性爱经历却是在她70岁的时候才写了出来,那时候他已经去世了,小说是一份最真挚的怀念,也是送给他最好的礼物,因为这个男人始终爱着她,年老移居英国的他打电话说:无论地老天荒,我都始终爱着你。为何几十年的时间里,她都不去写第一次的相遇?我想,对一个女人而言,那已经成了内心最珍贵的回忆,无论后来有怎样的情感历程,初恋却是只允许自己一次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慢慢回忆,细细品味,无须分享,不要确认,因为那只是属于自己最美好的经历。70岁时候的提笔是因为在他的去世里看到自己的未来,只有把那沉淀如醇酒的回忆变成铅字才能不朽。那一年雨季的万隆,他们是爱了吗?这个答案其实已经不言自明,没有那经年的回忆,无数次的汲取和过滤,怎么可能有50多年后那美到惊艳的《情人》。
读完小说,终于在优酷上找到了好久以前的那部电影,第一次看到那么年轻的梁家辉,一如我读小说时想到的他的模样,一部打动内心的电影,第一次并排坐在车后座上的两个人,那传神的手与手的交流,已经让人不得承认梁家辉的表演纯熟,电影忠实于原著,让我再一次体味原著中的点点滴滴,30年代的汽笛让轮船走远,挥之不去的是绵延半个多世纪的回忆和记挂,爱穿越时空,在50多年后变成《情人》得以镌刻。
情人读后感1000字二:(1016字)
经过多次的周折,终于读完了杜拉斯的《情人》,因为先前已读过晚于《情人》的《中国北方的情人》,便有了些对比,一些初次阅读会忽视的东西,便就清晰起来。
《情人》的描写要比《中国北方的情人》更冷眼、更无情。也许是因为后者是在她纪念情人的死去,也许是因为她年龄的增加。《情人》说出了后者中我感到疑惑的,那个最终跳海的人,我不确定的以为是那个在他们公寓旁弹钢琴的人,原来只是沙沥长官的孩子,如果17岁为不知的缘由而跳海自杀的人也可以被称为孩子的话。我想后者(下文中均用后者来指代《中国北方的情人》)淡化事实的,甚至在我看来是有意的误导人,可如果在文字上便也就是他了,那个弹钢琴的人。
书本身:
总是该放弃对比,来说下这本书的。这本书的深度要深的多,我看过的也只有卡夫卡的文字,和弗洛伊德的文章所能并论。对于作者写作的背景,我并非很熟悉,所以接下来要写的可能会有些错误。
这本书更趋向于心理的剖析,更直白。对于所谓的道德,是如此的不屑一顾。只是在那里自顾自的叙述存在过的,那些就那么自然而突兀的出现的事情。在道德上,可以看到它是多么的可笑,那些所谓的道德,那些世俗的伦理。
我的共鸣:
也许因为同是中国人,所以我能明白她所想说的那些东西。“他的英雄气概,那就是我,他的奴性,就是他父亲的金钱”,这对于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我舍不得放弃家庭的温暖,我不想拼搏与社会中去,我像个懦夫一样躲在这里,偷看着外面的世界,却自已的接受着固有的指定的命运。
我同样是家庭中年龄最小的人,像她的小哥哥。虽然不至于如此的严重,但或多或少我也可以体会到她说的些东西。残暴的大哥,恐惧至他于死地。有时我有着同样的感觉,被世俗的伦理所压制,我想如果我未曾离开我的家,我最终也会死在那里。
而我也体会到了,为什么杨安德烈会如此的迷恋这个女人,这个沧桑的女人。她像是母亲一样,或者这样不是太准确,她是一个久历过生活这种东西的女人。她那成熟的沧桑的,对于年轻的、未脱离襁褓的男人来说,就像是飞蛾眼中的火焰,如此的美丽,如此致命的吸引着我们。如果她还活着,不,即便她已经死了,我会爱她。我会成为另一个杨安德烈,最终窒息在她的拥抱中,她的身体中,而没有一点点的悔恨。她是恋母情结的阐释。
我不知道一个真正可以称之为男人的人,会对她产生怎样的影响。但我知道,她会温柔的爱上她,不在会有这些冷眼。像小女人一样依偎在他的怀抱中。可我知道这应该不会的,因为她的苦难成就了她,她无法脱离苦难,因为那就是她。
情人读后感1000字三:(1033字)
尽管心中有千般不愿,我最终无法否认,《情人》正如它的包装,是一本“穿越”形式的“言情小说”。
可这是一本怎样的“言情小说”啊!当我还年轻的时候,也以为爱情就是琼瑶,席绢,就是杨过与小龙女,罗密欧与朱丽叶。男女主人公历尽磨难终于彼此牵手,开始幸福的生活,或者死。
又是怎样一种“穿越”呢?当随处可见纯情少女落入古代,全知全能呼风唤雨,顺手推倒个把心仪的英雄,谁也不会觉得把推倒的对象替换成“诸葛亮”就会更了不起吧。
游尘和诸葛亮。他们没有历尽艰辛只为和对方在一起。事实上,她以玄幻的方式直接空降到诸葛亮的身边,并迅速和他产生了“暧昧”——容我称其为爱情,总之一切顺利得不像小说。目标若是成为诸葛亮的妻妾,开始幸福的生活,这故事很快就可以结束啦。
可它才刚刚开始——原来爱情,只是这个故事的起因。那后来呢?
后来却是真实的。真实得让每个读者都认为,作者的确活过那个年代,作者就是在死后又返回现代的那位游尘。游尘和诸葛亮相爱了。正如诸葛亮为汉国献出一生,这个女孩也把自己的一生如数交给了他。最开始,她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她花费许多时间把自己变成一个古人。而后她学会了武艺,学会了政务……她学习乱世中的一切,逐渐得以成为诸葛亮的一根手指,一条臂膀——大汉丞相诸葛亮更需要这样的情人吧。她替他周旋在每一个地方:沙场上案牍间,唯独没有适合发生浪漫的地方。不是不能嫁,不是不想嫁。但在如山的国事面前,就连为他洗衣做饭,都只是奢侈的想象。游尘,这个聪明逗趣的女孩儿,当然不是生来就适合做这些事情的,可她用自己的方式,把一切都做好了,叫诸葛亮怎能不爱呢?
大汉丞相诸葛亮,却不是一个谈情说爱的人。再后来他们都老了,皱纹爬满他们的面孔。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她分明知道完整的历史,却终究无从改变一丝一毫。再后来他们都死了,他留下了名字,她没有。
当爱情成为起因,结果就惟有面对真实。为爱而死有什么难?难的是为爱而活,一生苦心经营。那些口称“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的人们,怎知吉言背后暗示着多少酸甜苦辣。那些把爱情当作结局的言情小说,想过人心反覆世事难料,会有个连作者也无法驾驭的隐藏结局吗?
因为太真实,所以太多情。哪怕对言情小说麻木,哪怕旧版《情人》已看过多次,我相信你仍然会被新版《情人》深深打动。你会不由自主地沉醉于那个世界,和游尘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爱,以及最重要的:一起作为。你会深深地感到:即使是英雄辈出,精彩纷呈的三国乱世,也遮掩不了这一段真实如璞玉的爱情,它散播着最美也最久远的光辉。
情人读后感1000字四:(1009字)
这是比一般人之间更加深刻而沉重的爱情。
玛格丽特·杜拉斯在70岁高龄写下的《情人》带给人一种深深地哀伤,就像夜晚的潮水,黑暗翻滚着将你拖进深渊。
一个十五岁半的法国白人女孩与一个中国的富商的儿子,在湄公河的渡船上相遇,相识,最后因为男主人公过于懦弱,遵从父命与一位家庭指定的少女结婚,他们终将分离。
杜拉斯的一个特点便是文字十分贴切。例如女主人公小时候与母亲和两个哥哥生活在一起,她母亲对两个哥哥的偏爱,她大哥哥对小哥哥的欺压,她对大哥哥的憎恨与厌恶,以及想杀掉大哥哥的情绪,杜拉斯都完美地表达了出来。
没有人理解女主人公的想法,因为她自小就生活在一个缺爱的环境里,一个性格偏执的母亲无法给予她足够的爱,她的两个哥哥只会给他带来恐惧感。杜拉斯在文中描写到“这恨就隐藏在我的血肉深处,那个的成员就像刚刚出世的只有一天的婴儿那样盲目”,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家庭的成员除了她母亲给的有些病态的爱,剩余的只有恨。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女孩,可能根本不懂爱为何物,所以她只是以为爱只是个人的欲望,为下文女主人公离开男主人公后感到的痛苦才明白自己的爱做铺垫。
正是因为这从一开头就流露出的黑暗基调,整篇小说的风格显得阴郁而苍凉,但又无法忽视隐藏在苍凉背后的激烈澎湃的感情。女主人公将之称为欲望,但这欲望却又在热带温暖潮湿的气候下,逐渐发酵成爱。
王家卫说过,每一次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但他们的相遇,更像是在绝望环境下遇到的同类,彼此的感情在一波波的黑暗下逐渐升温,这是甜蜜的绝望。
《情人》的最后一段话:“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死。”
这是杜拉斯在结尾特意为男主人公安排的台词,为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无望的爱情的一次祭奠。情感仍像以前一样激烈,但似此星辰非昨夜,回头一望,那场盛大而绝望的爱情早已凋谢。时间在现在与过去之间造了一堵墙,也在他们两人之间造了一堵墙。
再返回小说开头: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在经历沧桑后,一切的青涩都消失不见,最终走向成熟,任何人都是最美的吧。所以,只需默默等待,等待岁月洗净铅华,等待时间带走污垢,等待那个最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