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1200字一:(1283字)
《局外人》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就开始浮想联翩了,为什么作者会取这么一个独特的书名呢?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于是,我就这样地,被这本书带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我是个耐不住性子的人,很少有仔细看书的习惯,或是我根本不清楚如何去读这本书,也正是这样我才失去了那么多我本应该珍惜的东西。当我下定决心要看这么一本书时,一本我想认真去读,仔细去体会的书,我就一定会让自己融入书中,使自己的思想与书产生共鸣,我必须得收获些什么。
刚开始看书的简介,我已经大致对《局外人》有了一些了解,作者阿尔贝加缪通过这篇小说讲了当时社会现实内涵与人性内涵发生的冲突和矛盾。这篇小说的开头有点让我吃惊,一进入主页映入眼帘的是这么一句话:“今天,妈妈死了。”开头虽然不是华丽的辞藻,取而代之的是一句如此让人意想不到却又如此接近人性的一句话。不知所措孩子一样的口气,可小说的主人公莫尔索又是一个成年人,接着又是一句:“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这样的一句话更让我感到奇怪,光是从这一点,间接性地暴露了莫尔索的不安和漫不经心。接下来的剧情,让我既是愤慨又是那么不得思索,为什么自己的母亲死去了,而莫尔索却丝毫没有悲伤,更没有哭过。这种超乎常人的思维和冷静,他到底是苦不堪言还是麻木冷血?然而他选择在母亲面前抽烟,来面对母亲已死的事实。而我,也带着这样一个疑问看下去。
后来,莫尔索即将与他结婚的女子,却因为莫尔索没有说“我爱你”这三个字而离他而去,故事发展到后来,莫尔索因为杀了人而被判刑,但他没有选择为自己辩解,最终他也是面带微笑地听完了这场对自己的审判。虽然小说的中间部分有点枯寂和冷淡,但只要仔细去揣摩每个字每句话就一定会发现什么。作者在小说中有这么一句话:“在我们的社会,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如果真是这样,那莫尔索就是明知故犯,或是一种生存的压迫感,留在世界上活着的人,就必须要为逝去的人做些什么。求得心灵上的安慰,就像我们活在世上,活在社会中,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比如小说中,父母离开世界子女必须得哭,要娶妻必须得说我爱你,在法庭上为了逃脱束缚就必须要为自己辩解,这些似乎是早已规定的条律,这是不能改变的社会习惯。
可我们始终按部就班地追溯着这样的习惯,与我们格格不入的莫尔索,并没有向这些价值观屈服。他偏偏违背了这样的规律没有去做那些似乎理应去做的事情。这样就很好地诠释了“局外人”的意义。所以莫尔索就注定被规律,被社会抛弃。
在社会抛弃了莫尔索的同时,莫尔索也抛弃了这个他懒以生存的机会。他完全游离在自己的思想中,虽然这是一种含糊的态度,让人无法理解的做法,但在莫尔索看来,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所以,对于她自己来说,他已经完全沦为了这个世界的“局外人”
看到这里,我的心中无限感慨。有悲愤有不满有同情有叹息。结尾的一句话:“妈妈已经离死亡这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所以我一点也不遗憾。
或许,我该明白,这不止是一本书,作者用自己的文笔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因为自己的思想改变一些规律。当个“局外人”没有什么不好。
局外人读后感1200字二:(1201字)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所写的小说,描述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安葬母亲之后,一直到因为防卫过当致人死亡而被判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说语言冷静又干脆,稍嫌单调的叙述揭示了默而索复杂的内心世界。
小说开头一句即是:“今天,妈妈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样的口气,大凡成人提到该类事,会尊称母亲,可是默而索却不是。接着又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不经意间,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经心和恍惚。接下来,让人有点愤然,他从头到尾没有哭,还在母亲遗体前抽烟。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乐乎,带女友回家过夜。还帮一个名声狼藉的邻居惩罚他的情妇,因为“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女友要和他结婚,他觉得“怎么样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爱她,他竟然说“大概是不爱她”。最后迷迷糊糊杀了人,对于法庭上的辩论也不关心,好像与他无关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与其说是因为杀了人,不如说因为被指控“怀着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在临刑前夜,他拒绝神甫,却想起妈妈。小说最后一句:“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许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让读者不由震惊!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是那么不凡,使得中间的有点枯寂有点冷淡的述说,顿时变得意味深长,平淡中现出深刻。作者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种生存的荒诞感,人和社会的剥离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说有深沉的哲理。事实,评论界把《局外人》标签为哲学小说。
问题是,默而索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从上面的简述,默而索似乎是个冷漠的人,因为在母亲下葬时候竟然不哭。默而索为什么不哭?小说最后解释道:“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准备把一切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来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这样的“理性”使得他和整个社会道德系统脱节。
我们活在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感情,爱情,事业,金钱等等。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譬如母亲下葬时候要恸哭,娶一个女人时候要说“我爱你”,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无疑就成为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
在社会抛弃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时抛弃了社会。虽然生活在社会中,可是价值观游离在社会之外。默而索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否认永恒,但是也不为永恒做一点努力,是一种含糊的态度。当大家都这样解释世界的时候,默而索却要另外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难免成为局外人。
生存的无奈,在于精神往往和肉体的分裂,人和社会的背离,生之无限渴望和死亡无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有时候就很荒诞。
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是局外人,或多或少。譬如差生在课堂上,成为局外人。乞丐在繁华都市,成为局外人。每个异类,在他的特定环境里,都是局外人。默而索游荡在我们周围,千千万万,每个孤独的背影,诠释了生存的荒诞和无奈。
局外人读后感1200字三:(1279字)
默尔索生活在充满气味的狭小街道,不论是头发油光锃亮,打着大红领带,穿着方头皮鞋的郊区来的年轻人散发出的潇洒而又意气风发的朝气,还是衣着秀气优雅,领着同样衣着略显拘谨的孩子散步的一家人的平淡温情,亦或是跨坐在椅子上望天的烟铺老板的烟草气味——我是说,都和他无关!尽管他靠着窗台,不停抽烟,目不转睛的注视着街道的一切,直到脖子酸痛,甚至连自己也颇感愉悦。
他与人类集体近在咫尺,却可以瞬间悬殊。
我不得不从小说的开头说起,“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这写法,真是冷静,往坏了说,简直是冷漠。句读最好不要有,嗟叹最好也不要省。第一句话,结结实实地把默尔索判出了局,奠定了他的悲剧色彩。细细读来,却又能觑出一丝不知所措来,“妈妈”,幼小的孩子的语调,听来温情,由一个成年男子嘴里说出,像是跌跌撞撞恍恍惚惚地陷在云雾里一时寻不着路了,谁的影也没了。
开头写得精彩之至,小说中段似乎平平淡淡,但如僧侣念经文般,写得翔实。他最终没有看他的母亲一眼,也要翔实到棺材的种种,屋里所有人的种种神态;他帮着莱蒙处理那些吃醋酸臭的烂事,也要翔实到楼梯洞深处的潮湿气息;他提到老萨拉玛诺,以及那条长满恶疮掉了毛的狗,也要翔实到老人的小红眼,语不成句颤抖的嘟哝;最后到他扣动扳机,对准了寻仇而来的阿拉伯人,也要翔实到那日的太阳,眼皮上温热的汗水,皮肤下跳动的血管。
默尔索表现得最多的便是不在意,老板问他是否要去巴黎,年轻人总是喜欢喜欢这样的生活的,确实如此,他是爱,但并不在意;女友问他是否愿意结婚,他回答愿意,又问是否爱他,这种傻问题,他认为毫无意义,但是肯定他是绝不爱她的。他好像永远云淡风轻地注视着这个世界,爱恨交加的,能活便活下去,世界辜负了他,便当做一场解脱。
他骨子里是个很自傲的人,或许是世界观严苛,却又异于常人。他对这个世界提出最根本的质疑,不是此条法律应如何改善才能更完善,街道该如何改建才能更美观这样,基于现代条列下的质疑,而是,他质疑法律、街道存在的本身。他被世界抛弃,然而,倒不如说,他抛弃了世界。如同密伦娜描述的卡夫卡:“我倒是相信,我们大家、整个世界和全体人类都有病,而他是唯一健康、观点正确的、感觉正确的人,是唯一纯洁的人。”是的,表面上,他从未抗拒过生活,从来都是逆来顺受的,无论给予他什么,都欣然收下,但最后,神甫给予他上诉的机会,他一再拒绝,冷漠下的最后一次爆发,也是第一次,以生命为代价。
最后一章中,他那段极度精彩的辩驳,从“索然无味”的中段过渡到激烈的对峙,不论玛丽将她的嘴唇凑向另一个新默尔索,不论是老萨拉玛诺家的那条狗还是他的妻子,或是玛丽,都是一样的。这话说出来,隔了几辈子,也是要招女人痛骂的,但从哲学方面来讲,这是生存的荒谬性,拒绝上帝,拒绝神甫,就像他拒绝在死去的母亲面前哭泣。“如此接近死亡,妈妈一定感受到了解脱,因而准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哭她。”
小说写的好了,反而像经文了,总有让人把它很本意地小声朗读的冲动,血肉构筑在人物或事物上,又游离于定义之外。文字轻如鸿毛,恰如默尔索,一旦读完却登时重如泰山了。
局外人读后感1200字四:(1391字)
前天看完了“局外人”这本书,是第五遍。每看一遍都会从发现一些新东西,一些新的体会。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是一个几乎看透一切的人。他的言语不多,极少废话。最常用的词语就是“对”这个字。在他的眼力,这个世界是变形的,是一个扭曲的社会。人们之间太过于虚伪,人人都在伪装自己。人人都在自我欺骗。
他的妈妈去世了,他没有哭,没有掉一滴眼泪。他觉得,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哭。他认为,人们多多少少会希望所爱的人死去。但是相比起来,他更希望自己的妈妈不要死去。在他妈妈下葬的第二天,他去游泳,遇到了他原来的一个同事,是一个漂亮的女人。他曾经想把她搞到手。他们一起游泳,在身体接触中,他感到了冲动。之后去看了费南代尔的一部喜剧片,然后和那个女人去了自己的家,过夜。
他有一个邻居,一个自称是仓库管理员实际上是个吃软饭的家伙。那个人很喜欢和他交往,原因只有一个:他愿意听那个邻居说话,并且可以帮他写信。
邻居有个情妇,是个阿拉伯人,一个有夫之妇。邻居觉得那个女人不尊重他,想写封信羞辱她。于是请莫而索帮忙写这封信,他照办了。邻居看了信,很满意。请他在家里吃饭,他也懒得做饭,就同意了。
没事的时候邻居约他出去看电影,看完后居然提出一起去逛妓院,他拒绝了,因为他不喜欢。
邻居请他和他的女友去海边度假,他们一起去了,玩的挺开心。但是发现有几个阿拉伯人在跟踪他们。那些人里面有一个是邻居情妇的弟弟。一次散步中和阿拉伯人相遇,接下来就是殴打。邻居的另一个朋友受了伤,回到了海边的别墅www.guaze.com。受伤者的妻子开始尖叫,这一切都让莫而索感到烦恼。他没有进去,一个人回到海边散步。天气很热,他一个人慢慢前行。一个阿拉伯人穿着工装躺在沙滩上。看着他,他不知道该不该继续望前走,停住了脚步。过了一会,他继续前行,接着,看到那个阿拉伯人拿起了刀子,刀子的光芒很刺眼。
天依旧很热,汗水顺着额头流进了眼睛,还有太阳反射在刀子上的光芒。他感到一阵晕眩,从兜里拿出了那把替朋友保管的手枪,对着阿拉伯人开了一枪,然后,又开了三枪。
入狱了,开庭了,他看到一些熟面孔,其中有他妈妈生前所在养老院的一些人,这些人曾经参与妈妈的葬礼。法官提问:你们是否看见过被告在妈妈的葬礼中流泪。莫而索很奇怪法官为何要问这个,和这起案件有关系吗?
证人的回答当然是没有看见。
经过一系列的审讯得出结果,莫而索是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妈妈。紧接着去看了费南代尔的一部喜剧片,并且乱搞男女关系。又谋杀了他的吃软饭的朋友的情人的弟弟的朋友?
最后被判死刑。
他热爱自然,是一个对周围观察很仔细的人,他的工作出色,受到老板的赏识,派他去巴黎,但他拒绝了,因为那里人很白,城市很脏。
他甚至还上过大学(三十年代的大学)。
他痛恨说假话。
在狱中,他回想起了他的女朋友,他的女朋友曾经问过是否愿意和她结婚,他说可以。那个女孩问他如果是别的女人问他同样的话,他会怎样回答。他说“也是同样的回答”。她接着问他是否爱她,莫而索说回答这种问题没有意义,再三逼问下他说不爱。女孩很伤心,不过接着就没事了。她表示她就是爱莫而索的这种“怪癖”。
这一切都无关紧要,因为他被斩首后,她会把嘴唇伸向一个新的莫而索。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不说假话,从不伪装自己的并不愿为自己辩护的人,因为在妈妈的葬礼上没有哭,,被送上了断头台。
故事大致就是这样,一个对这个世界抱有爱心,渴望得到爱的人,被这种所谓的“爱”抛弃了。
局外人读后感1200字五:(1295字)
我看完《局外人》之后,狠狠地哭了一场。
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为雪理的死心痛,为尹湛的守侯感动,为天空的结局悲伤……因为,我们都喜欢《局外人》,我们都喜欢可爱淘……
我们喜欢雪理那种坚强的性格,虽然其实她是最脆弱的一个;
我们喜欢尹湛那样开朗的笑容,即使他的心已经伤痕累累;
我们喜欢天空那样默默付出,尽管表面并不明显地表露出,他那深深的爱。
雪理的命运之神是残酷的,不断地剥夺了她身边所珍惜的人,一个一个……但我们的雪儿好坚强,她活着,始终假装着坚强地活着,希望证明自己不会被命运所打倒。
虽然,最后她输了,虽然如此……
尹湛呢,他是个拥有纯洁笑容的人,是个拥有他独特的调皮和可爱的家伙。他爱雪儿仿佛爱自己,不,甚至超过爱自己。不是说,雪儿是他生命的全部吗?这个有如精灵般的男孩子……
可是,他还是受伤了,在这场孤单的战役中。
天空,我们的天空……他忧伤的眼神迷茫着雪儿的心,难道他不是真心看着雪理,爱着她吗?
不是啊,真的不是那样的……就算是曾经被刺得千疮百孔,他还是对雪儿真心地笑了,那样……有如璀璨的繁星的笑容。他所有的一切,也在命运中被摧残……
可竟然,奇迹般的……命运摧残之下,他却越发美丽了。
是啊,难道这厂战役中有人赢了吗?
没有,一个胜利者也没有吧。
爱情是敏感.脆弱的,它让所有被其牵伴的人失去再次迎接命运的勇气。
尽管,它那么美好……
它美好得甚至让人忽略了那种扎人的刺,就像绽开的玫瑰,诱人却危险万分……
所以,雪理在爱上这个忧郁帅气的天空时,已经输给了命运。
所以,尹湛在陷入这个勇敢.直率的饿雪理时,已经迎向了黑暗。
所以,天空在眼中只注视这个唯一的美丽女孩时,已经被推进了深渊。
所以,局外人的存在,永远是痛苦的,深爱彼此,有煎熬彼此……
我爱上这个故事,是因为它是可爱淘写的,是因为它有独特的光芒,是因为它会让我哭泣,是因为它有雪理.有尹湛.有天空……
是因为,它不完美……
请不要怪罪雪理奔向死亡的行为,她实在是太累了,事实上……她根本不坚强,她需要解放……哪怕是一点点继续呼吸的勇气,她也没有了……
也请不要怪罪尹湛深爱雪理的固执,他的心也是无奈的,在爱上一个人之后,那种心在揪疼却依然微笑的感受太过深刻了,让他被折磨……可是为什么呢?爱她,就是比疼痛还要难以忘却的东西……
当然,还有天空……我最爱的天空……请不要说他冷漠,不要怪罪他。他是个受伤的孩子,他的快乐早已被无情地占有,他因为雪理重新笑,重新付出,也重新得到爱……因为曾经受伤,他的爱是内敛的,因为曾经受伤,她的爱是无法坦白出来的。尽管他是那么深深地爱雪理,可是他说不出口,说不出口……
失忆不是他的罪过,而是命运对他多一项的愚弄,他是真正的受害者……
我写这些,是因为爱着这部小说,爱着淘姐,爱着着三个人。
让我们好好体会淘姐的用心吧,不要没有耐心地责怪.叹气……因为结局即使是让人痛苦的,
这也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愿在天堂的雪理可以遇见天空,因为……你还没有发现,天空有多么地爱你吧?所以呀,天空,这一次不要再那么不坦白了哦……还有,尹湛,你也要幸福哦!!要三个人,永远永远一起幸福地笑着!!!
因为命运没有掌握那块天地,那块圣洁的神地……
祝你们幸福!
局外人读后感1200字六:(1294字)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口味越来越刁了,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完全没有别人告诉我所应该有的惊讶感。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加缪的书,之后去看书评说这是一本存在主义小说。对哲学稍微看过一些,知道存在主义大致是把人的自我意识与外化存在剥离开的一种思想。这本书将这种抽象地哲学思维用小说这样一种相对来说比较直观的手段表现出来了。
莫尔索即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对自己在社会以及人际关系中的存在与自我意识完全剥离开,就像是自身肉体的一个冷眼旁观者。只是他并不是刻意去这么做的,所以他还会有各种欲望比如性欲。
我们通常说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但是真正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也就是他自身。人只有面对自己的时候最真实。莫尔索对自己无比地坦诚,不止如此,他在人人都戴着面具生活的世界上也真诚地袒露着自己。这让他在别人的眼中看起来像一个“怪胎”。
作为一个意识,他是从朦胧中成长的,虽然肉体来自他母亲,但是精神意识这种事物是无法认知到自己的起源的,所以每个人的意识都是从混沌中来,并不与他人有真正的关系。对世界的认知模是“我”和“非我”。人类正是各个不同,各个孤立。
我觉得每个人都曾经有这种想法,这想法无关痛痒,无关对错。因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面对的不止自己,总是会在社会中有自己的位置,处于一些关系里,与他人有着各种契约。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对社会对他人有需求,他人和社会对自己也有需求,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真正相对他人的独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人的意识可以毫无障碍地在某些时刻对自己的物质存在独立,成为自己的观察者。
人的自省就是这样一种独立的证明。可是这种状态如果变成了常态,那就会出现错乱。当意识一直处于这种观察者的立场时,物质上的外在就是无控制的无意识的,随波逐流的。
本书的主人公就近似这样的一个人。当然无关对错,但是他破坏了某种人之所以为人的隐秘契约。他摒弃了所有人类摒弃了这个世界,人类和世界也会摒弃他。就是这么简单。
不知道他一直用这样的模式在世界上生存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只能说自作孽不可活。
小说还很刻意地去“荒诞”了一下,整个审判的情节中,法庭上所有人的重点其实集中在他在母亲去世时的表现而甚少去讨论他实际被审判的那宗杀人案,看得人哭笑不得。在小说中出现了这样刻意的情节,让我感觉很不舒服。
我很反感这类主题先行的写作。小说家没有为哲学做解释的义务,只有哲学家为小说做解释才正常。因为小说家是在演绎一个世界,而哲学是从对世界的思考中得出来经验结果。本末倒置就成了二流。
法国人做文学最差劲的一点就是这个,他们有良好的氛围和历史文化底蕴,对文字的驾驭能力非常高。可是法国小说却难成大器,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写小说的时候,作者不愿意去自然地写作,而是带有目的地写作。他们依照某种目的去设计人物性格,然后再按人物性格安排情节。
诚然这样小说的文本会比较严谨,但是匠气太重,作者的身影时时闪现其中,破坏掉了整体的美感。这是在经营一本小说而不是创作一本小说,是阿波罗的艺术而不是狄奥尼索斯的艺术。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收获就是看到了作者扎实的基本功,对情节节奏熟稔的安排能力和文字能力的高超。
莫尔索这种人要是活在我们身边肯定是个非常讨人厌的人。
局外人读后感1200字七:(1251字)
他不是默尔索,他只是一个局外人。
他最终还是没看她一眼。其实他已经很久没看到她了,因为去看望她要乘两个小时的车,会耽误他的星期天,还会花去他一些钱,而最重要的是他找不到去看望她的理由,所以他很少去看她,也许有一年了吧!
母亲只是他生命中出现的一个人,一个和他只是因有血缘关系而一直程序般维系着的人。他对她是没有感情的,如果问为什么他要去看望她、为她送葬,那只是因为院长通知了他,他只是作出了一个程序性的机械动作。
他不知道他母亲的年龄,更别说生日了。可是母亲会不记得他的生日吗?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生日那天也是母亲最受苦的一天。这就是孩子和母亲之间不平等的爱。
当他帮莱蒙写完羞辱的信后,莱蒙说“你是我真正的朋友了”。他只是应了一下。他始终都是冷漠地对待,做朋友也好不做也罢,帮莱蒙写信也是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的事,因为他一直都是这么木然地活着,没有任何的情绪和思想。
“混蛋!脏货!”老萨拉玛诺总是咒骂他那条长满恶疮掉了毛的狗,可是当有一天狗真的丢了时,他心里却是空落落的,一下子陷入了难忍的孤寂的包围中,它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伴儿。他和它每天坚持按着永远不变的路线出去溜达两圈,即使一路上都是拉拉扯扯、骂声不断。成了街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他,是一个怪人,就因为如此,她愿意和他在一起,但也终有一天她会因为这一点离开他。因为他的怪癖是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现实容不下它。
他扣动了手中的短枪,枪声打破了安静的海滩,却不能唤起他沉睡的心理,他依旧是冷漠的做着一切他不知道是对还是错的事,他只知道是邻居让他干的,他就会去干,即便是杀人,即便他根本不了解他的邻居,和这个邻居也没有多深交情。这就是他,一个没有思考分辨能力的局外人。
临死前的“局外人”的心理自白很经典,我想在人群中应该也有很大共鸣。“他人的死,对母亲的爱,与我何干?既然只有一种命运选中了我,而成千上万的幸运的人却都同他一样自称是我的兄弟,那么,他所说的上帝,他们。
选择的生活,他们选中的命运,又都与我何干?”
现代人的人生观也是这样的,别人是死是活与我有何关系,我只要不触犯法律,我有我的选择的权利,别人凭什么干涉我的生活,对我的行为指手画脚?
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局外人的行列,冷漠地看着这个世界,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审判过程中,检查官的嘴脸是丑陋的,没有任何的证据,却一味地煽情地描述着杀人犯对母亲的冷漠态度。杀人犯对母亲的态度只是冷漠,并不是没有一点爱,更不会“怀着杀人犯的心理埋葬了母亲”。牧师也是一个很宗教狂热分子,人家不信上帝就是一无是处了吗?况且基督教徒应该是很仁爱很能体谅人的。就是因为有了像他一样的宗教狂热分子,这个世界才不得安宁,战争不断。
“局外人”是被自己杀死的,被自己的冷漠地态度杀死的。也许他的内心里有着理性的超脱世俗的处世之道,也许如果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他的这种超脱世俗的理性能支撑他在寻找真理过程中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然而,他没有辩解,他也许是不屑辩解,但是,当错误的判刑理由确定时,他已经失去了去实践他的理想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