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1000字一:(1046字)
小说开头一句:“今天,妈妈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样的口气,大凡成人提到该类事,会尊称母亲,可是默而索却不是。接着又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不经意间,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经心和恍惚。接下来,让人有点愤然,他从头到尾没有哭,还在母亲遗体前抽烟。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乐乎,带女友回家过夜。还帮一个名声狼藉的邻居惩罚他的情妇,因为“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女友要和他结婚,他觉得“怎么样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爱她,他竟然说“大概是不爱她”。最后迷迷糊糊杀了人,对于法庭上的辩论也不关心,好像与他无关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与其说是因为杀了人,不如说因为被指控“怀着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在临刑前夜,他拒绝神甫,却想起妈妈。小说最后一句:“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许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让读者不由震惊!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是那么不凡,使得中间的有点枯寂有点冷淡的述说,顿时变得意味深长,平淡中现出深刻。作者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种生存的荒诞感,人和社会的剥离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说有深沉的哲理。事实,评论界把《局外人》标签为哲学小说。
从上面的简述,默而索似乎是个冷漠的人,因为在母亲下葬时候竟然不哭。默而索为什么不哭?小说最后解释道:“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准备把一切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来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这样的“理性”使得他和整个社会道德系统脱节。
我们活在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感情,爱情,事业,金钱等等。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譬如母亲下葬时候要恸哭,娶一个女人时候要说“我爱你”,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无疑就成为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
在社会抛弃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时抛弃了社会。虽然生活在社会中,可是价值观游离在社会之外。默而索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否认永恒,但是也不为永恒做一点努力,是一种含糊的态度。当大家都这样解释世界的时候,默而索却要另外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难免成为局外人。
生存的无奈,在于精神往往和肉体的分裂,人和社会的背离,生之无限渴望和死亡无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有时候就很荒诞。
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是局外人,或多或少。譬如差生在课堂上,成为局外人。乞丐在繁华都市,成为局外人。每个异类,在他的特定环境里,都是局外人。
局外人读后感1000字二:(1085字)
翻开书,看到小说的第一句话“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楚”,心中就有些压抑,随着故事的进展,一页页地翻阅,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越发浓郁,到了小说的最后,知道莫尔索被判死刑后的心里剖析,那种情绪似乎到了最高点,知道最后看完柳鸣九先生的评论,那达到顶峰的情绪似乎即将喷发。
说不清对于主人公的看法,说不清小说的主旨。
主人公,莫尔索,是个淡淡的,对所有事都无所谓的人。老板要调他到巴黎担任一个好职务,面对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却漠然对待,表示“去不去都可以”;面对没有什么交集的雷蒙,彼此都还不熟悉,不知道他的人品,就轻易地答应了他做朋友;在玛丽提出结婚的建议后,不冷不热的应允了;他说的最多的话,恐怕就是“我怎么都行”。
在这无所谓的背后,或许是一种悲观主义的情绪,或许是对于世事的通透。正如在指导神甫多次告诉他对上帝忏悔,就能减轻刑法,但他不愿意,他不相信上帝,在牢狱的石砖上看不到上帝的脸,他不相信上帝。
那种无所谓,似乎也延续到了母亲身上。他,不知道母亲享年几岁。他,对于母亲的死,没有感到一丝悲伤,在母亲去世之前,已经一年多没有去养老院探望(或许是他忙,去远郊的养老院十分不方便,但周末的他还有一下午的时间看窗外的人流,晚上似乎也无所事事),最后也不愿看母亲的遗容,在棺材旁,与门房聊天,端一杯牛奶咖啡,吸一口烟,吞云吐雾着,好不惬意。自从进了小停尸间,有多少次的昏昏欲睡,甚至守灵时,他只迷迷糊糊地醒来了一次(或许是生理需要难以避免,但是一同守灵的老人们都能坚持,他还是个青年)。甚至于在下葬的第二天就和玛丽鬼混,看费尔南德主演的喜剧电影。没错,我们是不能沉浸于亲人逝世的悲伤里浑浑噩噩,但他似乎转变的太快。前一刻的葬礼,后一刻的游戏人生。
这种对母亲的无所谓,成为了他定罪的证据,并最终处以死刑。
虽然很反感他在母亲去世后的作法,但是我认为这罪不至死。至少那场判决本应该是针对他错失杀人的审判,却变成了控告他“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理埋葬了一位母亲”。审判的牛头不对马嘴,更无耻的是没有给莫尔索,被告,一个解释的机会,以至于他会有这样愤慨:“归根到底,究竟谁是被告?被告才是至关重要的。我本人有话要说!”当然,这只是他心里所想的,倘若他真的说出口,也于事无补,就连证人们想为他说话,都被拒绝,更何况他自己为自己辩解呢?
那所谓的法律,到底是什么?
那时的法国,一旦冠上了“将以法兰西的名义公布”就无法抗拒。审讯中,对于他所犯命案的详细过程、具体细节毫不关心,只抓着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咄咄逼人。一切的一切,把被告这个当事人视为“局外人”,这就是当时的法律。
那现在的呢?
局外人读后感1000字三:(1113字)
仔细观察的读者肯定不难发现,在我的“晒书”文章里,有一本名为“局外人”的书,书不厚,仅仅几万字而已。但是这本书非常有名,是出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尔贝·加缪的短篇小说。
这本书是“存在主义文学代表作品”,名字很长,但我还理解不了。我花了两天时间把它看完,于是得到了一些感受。阿尔贝·加缪是法国人,而我现在看的“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也是法国人。个人感觉前者也有一些意识流的风格。妈妈之前老是说,红楼梦要等到初中才能看。但《局外人》这样的作品一般上来说哪有小学生看的。但我终究还是看了,非常震撼,非常震撼。这样的对世界的漠然的心理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局外人》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开始,以“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看,对我发出仇恨的喊叫声”结束。这句话是我买书前的简介上的一句话。后来我第一个看的就是开头结尾。没错,一点不差。我说呢,小说大约分为三类:开头结尾一看就懂,开门见山的;开头看得懂,结尾迷迷糊糊的;开头结尾都不懂,朦朦胧胧。看书先看结尾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我的恶习。
第一部分主要从主角莫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为止,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故事。这些叙述看上去普普通通,没有必然的联系。我的脑子里就显出了一幅画面:小路,教堂,养老院,太阳,沙滩。人物的动作神态在意识中显现:疲惫的莫尔索,拿着刀的阿拉伯人,开枪,烈日。
第二部分里,牢房代替了大海。法官以其逻辑,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的莫尔索硬说成了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法官还千方百计地把莫尔索的枪杀案和他母亲的死放到了一起,更让陪审团觉得主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魔鬼。莫尔索进了监狱,等待法院给予的判决。直到有一次,指导神甫到了莫尔索的牢房--一番对他的教育之后,我们的莫尔索,小职员终于爆发了。我从来没有阅读过这样的作品,你能亲切的体验到书中人物情绪的宣泄。好像这本书之外,是一个书中的世界。“这时,不知是为什么,好像我身上有什么东西爆裂开来,我扯着嗓子直嚷,我叫他不要为我祈祷,我抓住它长袍的领子,把我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一股脑儿倾倒在他头上。”暴风雨即将来临。句子比一般的句子长很多,没有感叹号,但是每一个字似乎都是的感叹号。我在阅读时也似乎感觉到它在掐着我,把“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一股脑儿倾倒在头上”。
后来神甫离开了。于是,故事的结尾“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看,对我发出仇恨的喊叫声。”
这本书就结束了。这个故事塑造了一个与众不同人物,一个不指望有别的社会,不想和别人有任何联系、只想保持自己个性不受干扰的局外人。总之,故事总是离不开“荒谬”这个词。
虽然我把这本书读完了,但是我不向同学们推荐这本书。